哈尔滨:文明祭扫 让思念有“形”更有“情”

清明节临近,哈尔滨市各殡仪场馆相继迎来祭扫小高峰。记者走访中发现,今年,哈尔滨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在延续倡导鲜花、黄丝带、寄思卡等文明祭扫方式的同时,还设计推出传心印、水溶祭祀等新式绿色祭扫方式,给祭祀人群多样化选择,让绿色、安全、文明祭扫理念更入人心。

今年清明节前夕,哈尔滨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创新文明祭祀方式,精心设计推出品格、品德、十二生肖、新二十四孝4个系列76枚殡葬祭祀心意文化印章(简称传心印),供市民在清明祭扫期间在寄思卡或纸本上加盖。

“父亲一生堂堂正正,印章里‘光明磊落’这几个字让我对父亲思念的表达更加形象充分。”3月24日,在哈尔滨哈平路殡仪馆,对于新推出的传心印祭祀方式,市民吴女士很认可。在向阳山革命公墓、天河园殡仪馆,传心印这种新颖的祭祀方式备受市民青睐。

“在清明祭扫期间,我们发现许多市民希望用更加简洁的方式寄托哀思,不需要书写就能留下一份纪念带走一份回忆的印章正好与之契合。”哈尔滨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党委书记王玫表示,印章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而清明节是弘扬孝道、追思亲人的传统节日,将二者有机结合,传心印应运而生。

“每套印章的内容都是反复设计打磨的,例如品格、品德系列,集纳了‘光明磊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耳熟能详的词语,新二十四孝系列更是加入了人物场景,让诠释更加生动形象。”王玫说,印章不仅可以在祭扫期间使用,他们还计划开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更多孩子、青年人在加盖印章的同时了解清明节的内涵。

除了传心印,今年哈尔滨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还在皇山公墓推出水溶祭祀新型环保祭祀方式。

据了解,2009年起至今,哈尔滨市已在大连举办37次海葬活动,共有2527位逝者的骨灰融入大海。2022年,海葬纪念碑在皇山公墓落成,为海葬者家属提供了一个追思缅怀的专用场所。

“今年,我们在皇山公墓引入与海葬环保理念高度契合的水溶祭祀方式,为海葬逝者家属提供更具仪式感的祭奠新载体,让曾赴大连参加海葬活动的逝者家属,这个清明无需远行即可完成祭奠缅怀。”哈尔滨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主任杨红伟说,用来进行水溶祭祀的信笺、千纸鹤、纸船等都是由植物合成的木浆制作而成,入水即溶。随着这些祭祀物品溶解于水,思念也仿佛“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直奔浩瀚的大海,让家属与逝者进行一次“对话”。

宽敞整洁的房间、精心设计的花台、一应俱全的用品……为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祭扫需求,今年,天河园殡仪馆新开设了包含中国风、风景等6个主题在内的22间室内祭悼室,更加人性化的祭扫环境让市民祭祀不再受天气所限,独立的房间增添祭祀的私密性,市民可以选择在此开展家庭追思会,让清明节回归清明本色。室内祭悼室自3月初开放以来,受到众多市民的认可和选择,日均接待量15至20次。

据了解,在创新的同时,哈尔滨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依然倡导网络、鲜花、音乐、寄思卡、黄丝带等文明祭扫方式。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文明祭扫观念渐入人心,在哈市各家殡仪场所,手捧一束鲜花、写上一张寄思卡、系上一条黄丝带、点上一首歌曲等文明祭扫方式已十分常见。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今年采用文明祭扫的市民数量比往年增加三成以上。

“追思先人,重于心而不拘于形。”杨红伟说,清明祭扫的意义不止于追思更在于传承,哈尔滨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将不断创新,将慎终追远的情感融入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赋予文明祭扫新的内涵,让传统节日更具文化气息、文明风尚。(记者 马智博)

2024-08-14 13:14 点击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