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上春山!唤醒你的“五感”丨“西”世珍宝·博物志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46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全媒体策划
> 融媒体产品
> 正文
来这里,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上春山!唤醒你的“五感”丨“西”世珍宝·博物志⑪
2024年03月29日 16:46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编辑:覃清
“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最美是人间四月的天,一江春水绿如蓝……”春意盎然日,春山可探时。
如果一时难于亲身“上春山”,不妨先来欣赏古人对春天不同剖面的精彩提炼。广西日报—广西云《“西”世珍宝·博物志》第11期,精选五件与春天有关的文物珍品,以人的五感为脉络,带你体验无数个世代先后度过的同一个春天,细品这份绵延千年的古雅春韵与勃勃春意。
嗅过百花盛放
闻过百鸟齐鸣
见过百代兴替……
这生机勃勃的春天
亘古不变却又转瞬即逝
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大师
以何种方式记录最鲜活的春日记忆?
且随我们深挖这些巧夺天工的作品
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感触
究竟什么是春天
↓↓↓
看花人只觉春光太短
便将春花尽绘于珐琅彩瓷之上
让视线永恒定格在绽放那一刻
珐琅彩瓷,始于康熙晚年的辉煌
经国外传入后得到进一步发扬
后人赞其为“古月轩”
国外则称之为“蔷薇彩”
而五孔尊的器型
则由五管瓶发展演变而来
五管瓶汉代就有制作,宋代尤多
清代沿袭,主要用作宫廷陈设用瓷
其中一高四低的五管造型
寓意“一统四方”
细赏这件“珐琅彩百花纹五孔尊”
外壁上的珐琅彩绘描满了蔓草百花
宛如春日盛景
器内壁则施以松石绿釉
又以兰彩卷纹草作边饰
增添了一抹清新的气息
肩部和胫部绘有兰彩如意纹
缀以红珠边饰
繁花似锦,热闹非凡
听!
春天的山间传来了什么声音?
且看这螭耳瓶瓶身
仿佛能真切听到松下老人对诗闲谈
耳畔又传来左右小童的欢声笑语
边上还有诗人高歌于山水之间
在抑扬顿挫中流露出对春山的无尽赞美
而他身旁的童子更是拍手叫好
一派生机勃勃的热闹景象跃然耳前
请君再听那龙啸!
正是瓶耳上的那两条螭龙
岔尾搅动,神气活现
它俩自下而上呈S形
虽静犹动,似在摇摆升腾
仿佛要裹挟着风声
带我们一道飞入那春山仙境之中
传说中
螭是龙与虎结合所生
为龙的九子之一
明清官窑瓷器上
螭龙图案或作为贴塑装饰
或塑造成双耳造型
都显得尤为普遍
而瓶身的粉彩艺术效果
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整个装饰构图的表现手法、设色
都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
看上去既有立体感又不失抽象韵味
爱美之心
自古人皆有之
一头芬芳馥郁的秀发
正是“国色天香”最完美的注脚
古人“止水鉴容,流水涤发”的梳妆雅俗
可追溯到殷商之前
作为中国妆奁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款
刨花缸被奉为“闺中宝物”“红颜宠儿”
且看这件“黄地粉彩花蝶纹刨花缸”
以淡水绿、白、墨彩绘饰
折枝花卉纹装点外壁
春花繁盛、团簇争艳的
即视感跃然眼前
刨花缸内装盛的
是古时妇女美发、护发的刨花水
盖心呈镂钱纹气孔
便于古人在蘸取刨花水时
透过气孔滤掉多余的部分
用适宜的分量将头发梳理定型
这件刨花缸通高6.5厘米、口径9厘米
整体尽显端巧玲珑
凑近一嗅,暗香浮动
令人不禁对古时的活色生香浮想联翩
究竟是外壁上粉彩瓷花真的绽放
惹得彩蝶闻香而来与佳人“争春”
还是刨花缸内的沉香历经百年不散
勾得彩蝶永远驻足于盖上?
中国人“吃饭的家伙”
从钟鸣鼎食发展到锅碗瓢盆
折射的是中国数千年饮馔文化的演变
袁枚在《随园食单》里
提倡“美食不如美器”
追求菜肴和碗盘相得益彰
春天到了,新菜萌芽、兽走禽飞
不妨端着饭碗去寻找春味儿
这件“里青花外粉彩开光三羊开泰纹碗”
最让人“垂涎”之处就在于
三开光内各绘一幅“梅下山羊卧”图
喻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
呈“三阳开泰”的吉祥之象
再缀以戟、磬、月季、
锦袋、石榴、如意等图饰
寓意“吉庆长春”
这分明就是春天的祥瑞!
笔是手的延伸
透过书绘笔触能真切摸到春天的肌理
用来搁放毛笔的笔筒同样怠慢不得
据《中国古陶瓷图典》考究
笔筒始见于宋,安神殡仪4000253450流行于清
明代时朱彝尊作《笔筒铭》赞
“(笔筒)如客得家,闲彼放心”
而陶瓷笔筒在一众笔筒材质中广受青睐
则得益于文人“以瓷为骨”的雅好
直口、直壁、口底相若
器通体呈方筒形
这件“仿木纹釉开光粉彩山水花卉纹方形笔筒”
整体造型虽简约却不简单
色彩明艳的黄地红彩边饰框
由上至下呈渐变色
内嵌粉彩瓷画绘山水、折枝花卉图
主次分明的盎然春意仿佛贴肤般再现
可谓颜值与实用兼备的文房宝具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天正是读书天
任凭室外“满园春色关不住”
亦是用功之人发奋学习、埋笔疾书时
由笔筒到纸端,指尖摩挲间
春的意象已在笔下生花
春天里的中国
万物复苏
温润着时光
孕育着希望
最美的春色在哪里
在春山的缕缕阳光和万紫千红中
在踏春游人的一颦一笑中
在见证了千年历史的精美文物里
这些“藏”不住的春意
你都“感”受到了吗?
春日赏花
或许是最能调动五感享受的一项活动了
也是古人享度春光的首选消遣之一
赏春花、佩春饰、品花馔等
古代的“春日经济”
也如繁盛春花般红红火火
一起来看看
古人在花事用度上的讲究!
01/赏春花
在唐代,春季流行踏青、赏花等娱乐活动。贵族仕女们间还喜好“春时斗花”,以某位女子头上插戴“奇花多者为胜”。 为此,不少女子不惜一掷千金,购置名花,“以备春时之斗”。
《簪花仕女图》是一幅粗绢本设色画,无款识题跋,历代著录传为唐代开元年间周防所作,国宝级文物,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图纵46厘米,横180厘米,描写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
到了宋代,更有全民赏花热。临安城(今浙江杭州)的街头巷陌,有专门售卖鲜花的“小经济”,他们挑着花担穿行于大街小巷“吟叫扑卖”。陆游曾写道: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李清照也在《减字木兰花》中说“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可见当时的赏花有多热闹,沿街售卖鲜花的小贩自然生意红火。
02/佩春饰
唐时文人雅士大放情怀,赏花姿势自然也是花样频出。《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载:“长安侠少每至春时……各置矮马,饰以锦鞯金鞍,并辔于花树下往来”,古人在上马游春,下马赏花的“看花马”活动中,心甘情愿花费银两去装饰自己的“宝马”,如此一来,马市买卖装备自然生意兴隆。
古人还有一种“我不来赏花,自有花儿来就我”的懒人赏花法,即做出一辆移动花车,“每春至之时,求名花异木植于槛中……使人牵之自转。所至之处,槛在目前,而便即观赏”,人称“移春槛”。图源天坛微信公众号。
宋代,赏花融入了日常生活,衣饰要簪花佩草,家居应植花种卉,各样赏花仪式均应和宋代清雅内敛的审美风格。家家户户流行侍花弄草,当时花鸟市场的繁荣可见一斑。
03/品花馔
在进一步的“花馔”一途上,明清时期比前人的花酒、花酱、花茶、花糕等更为花样翻新,用蒸馏工艺制作“花露”成为了当时风尚,如野蔷薇,即有“香最甜,似玫瑰,人多取蒸作露,采含蕊拌茶亦佳”的吃法。
更有在花露中加以佐料的,“酿饴为露,和以盐梅……而花汁融液露中,入口喷鼻,奇香异艳,非复恒有。”(清·冒辟疆《影梅庵忆语》),使其“味美独冠诸花”,也算是明清时期别具一格的赏花风味了。
古人的春天绚烂无比
流传下来的文物史料
让今人一窥古人在万物繁茂的春天
靠“春”吃饭、努力生活的景象
春花的千姿百态
让季节的样貌看得见、嗅得到、摸得着
古人应时而生的智慧
则成为今人的宝贵遗产
只需看看那些与春天有关的
传统习俗、非遗技艺与产品
可知古人的春日经济学
至今仍在搅动着
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
“一池春水”
追求极致浪漫,同时也奋力生长
或许中国人对春天的第六感
早已深深刻印在
这传承千年的处世之道中
(点击链接进入专题查看)
监制:罗 锐 蒋晓伶
统筹:覃燕燕 梁笑天 李冬艳
文案:苏文清 覃清 梁笑天
视频:姚佳琪
美编:左松霭 周桎羽
广西云青芒工作室出品
特别鸣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天坛官方微信
中国气象报社、中国气象数据官方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