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丧棒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杂谈
“哭丧棒”是中华民俗丧礼活动中的一个器物。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语言各异,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有很多种名称和叫法,如:“孝子棍”“孝棍”“孝棒”“哭杖”“戳丧棒”“哀杖”“丧杖”“引路棒”“打狗棍”等。
关于“哭丧棒”的记述,最早见《左传-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齐晏桓子卒,晏婴粗斩,苴带,杖,菅屦。”这段文字,记述了孝子的服饰、腰带、孝鞋以及丧杖,也就是哭丧棒,按照这一记载,孝子拄杖的习俗已有2500多年。孝子为何要用丧杖?据《礼记-问丧》记述:“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此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这段话大意是,孝子居丧守孝,身病体羸,需要借助杖棒扶持。《幼学求源》记述:“孝子之杖曰哀杖,为扶哀痛之躯,”这句话说的就更清楚,是“为扶哀痛之躯”。随着社会风俗习惯的发展演变,“哭丧棒”成为“仪杖”,表示先人之“节”,父母去世的安葬仪式上,安神殡仪4000253450作为孝子必须手持哭丧棒,表示哀伤。在丧礼上道士诵经做道场、迎接娘家人和重要宾客、说娘家话等主要活动,孝子必须手持哭丧棒,跪赴前行,以示对死者的虔诚和对来参加葬礼宾客的尊重。甚至有的地方借此机会,要用哭丧棒对不孝子女进行棒喝。
哭丧棒的材料一般是树干做成,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父之节在外,故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杖取乎桐。”有的地方用柳树枝、也有用高粱秆做成的。在那“电线杆子比树多”的年代里,遇有丧事制作哭丧棒,无论是杨树、榆树、荆棘枝,只要是枝条就行,就没有什么讲究和要求了。“哭丧棒”有多长多粗?笔者翻阅文献资料,始终没看到具体明确记述,据老人们说,是一个人胳膊的长度,大约是0.4米到0.6米。还要在枝干周围分层粘贴白纸条穗,支撑到地面上,成形就行。刊印于1923年的金城百分《张氏家规》引经据典,对“哭丧棒”所用材料、长短、粗细,以及和“丧服”的相互关系,孝子拄杖的时间,做了考证和记述。
关于“哭丧棒”,还有两个成语故事。
其一、“坟头插柳”。在很久很久以前,山东某村里有一柳姓人家,男人很早就去世了,留下两个男孩,柳大娘含辛茹苦,把两个娃拉扯大,还娶媳妇成了家。有一年天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两个儿子只好外出求生存。家里大儿媳很孝顺婆母,端饭递水,百依百顺。二儿媳却好吃懒做,既忌妒嫂子孝顺有好名声,又嫌弃婆母是家里拖累。便心生歹意,趁大儿媳不注意,将毒药放婆母碗里。婆母心里明白,却没有说破。临终前给邻居王妈说,“我清楚是谁下毒,但不能明说。我死后坟头让两个儿媳各插柳枝,让老天审判!”按照王妈的嘱咐,母亲的丧礼上,两个儿子用柳枝做成哭丧棒,安葬后两个儿媳把各自的哭丧棒插在母亲坟头上。“七七”祭奠时,大儿媳插的柳枝生出绿叶,二儿媳插的柳枝早已枯萎,真相大白。自此后,死者葬礼上就用柳枝做成哭丧棒,死者安葬后将丧棒插坟头。
其二、“伯俞泣杖”。汉代韩伯俞是著名孝子,他母亲家教很严,偶有过失,母亲就用拐杖打他,伯俞也不躲避,跪在母亲面前,挨了打毫无怨言。有一天,母亲又拿起拐杖打儿子。打着打着伯俞大哭起来,母亲觉得奇怪问他,过去打你,你总是和颜悦色,笑着接受,今天打你,怎么哭了?伯俞说,母亲打儿,肯定是儿有过错。过去打儿感觉很痛,今天打儿没有痛的感觉,是母亲已老,没有力气了。想着母亲年事已高,不由悲伤。母亲去世后,伯俞以母亲的拐杖为丧杖,杖不离手,守孝三年。“伯俞泣杖”的典故流传至今,出自汉-刘向《说苑·建本》,并选入《德育课本-孝篇四》。
丧事是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主要部分,正如谚语所说“事死如事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厚养薄葬”“丧事从简”已逐渐成为共识。出殡、办丧事在抖音上较多见,但很少看到有“哭丧棒”的。“哭丧棒”已渐渐在丧礼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