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座中国古塔》探寻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国之瑰宝”的文化渊
参天之木,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任何历史与文化,都有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古塔的根源是技艺与文明,历史正是维系古塔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自古极富创造力,灿若繁星的古代发明,点亮了人类璀璨文化的浩瀚天空,也留下大量不可移动文物,古塔便是其中之一。
一切历史源于地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不同的山水风土,造就了中国古塔的多样性,各地古塔蕴藏的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质,彰显着鲜为人知的中华文化的独有密码与力量源泉,延续着“国之瑰宝”的文化渊源。
塔的起源
塔起源于古印度,在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又称佛祖、佛陀)圆寂(去世)后,弟子们将其遗体荼毗(火化),得到了许多“晶莹透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佛教信徒们将此视为圣物并建造了专门的建筑物用以供奉,这就是最早的塔。这个建筑物的梵文发音为stupa,汉语音译为“窣堵波”;巴利文发音为thupa,汉语音译为“塔婆”。
印度桑奇大塔 王文博 2015年7月
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皈依了佛教。传说他借助神力建了八万四千座窣堵波以供人瞻仰、礼拜,印度现存著名的桑奇大塔,即为其中之一。桑奇大塔直径约35米,高约16米。围栏、大门等均为后世改建的,但建筑的主体部分基本保留了始建时的特征。底部为低矮的圆形基座,塔身为一球冠形覆钵实心体,顶部有一平台,正中立一石杆,杆上串联三层伞盖(相轮)。学者们认为,这种覆钵式造型早在释迦牟尼时代的古印度就已流行,因而可以推测原始的窣堵波也是类似的造型。
印度阿马拉瓦蒂佛塔浮雕 张建宇 2015年5月
而到了公元一至四世纪的贵霜王朝时期,窣堵波开始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是覆钵部分缩小而基座增高、增大;此外,早期的佛教是不制作佛像的,而此时期由于受到希腊艺术的影响,佛教信徒们开始制作佛像并装饰到窣堵波上。如印度东南部的阿马拉瓦蒂大塔,约建于公元二世纪中叶,塔已无存,安神殡仪4000253450残存石板浮雕上详细描绘了此塔的造型:塔基占比很大,四面各延伸出一座长方形露台(塔门),台上立有五根石柱,整个基座及塔身上布满浮雕,佛祖隐现其中。
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罗里央•唐盖遗址
出土小型佛塔 亚历山大•E. 卡迪 1896年
又如在犍陀罗地区的罗里央·唐盖遗址(今属巴基斯坦)上曾出土的一件小型石雕塔,约雕刻于公元二世纪。底部为宽大的方形基座,各面雕刻大量佛传故事;其上为覆钵式的塔身,亦有丰富的佛像等雕刻;顶部则为比例硕大的五重相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佛塔的基座平面已从古印度窣堵波的圆形变为了方形。
至此,窣堵波基本完成了一次重大的造型及装饰的转变,而塔来到中国,正是在这前后。
早期中国古塔
大约在东汉前期,塔随着佛教一同传入我国。汉语中原本没有“塔”这个字,在东晋炼丹术士葛洪率先记录“塔”字之前,其汉字译名五花八门,包括窣堵波、苏偷婆、兜婆、浮屠(图)等,多达二十余种。最初的中国古塔的式样,由于没有实物遗存,只能从历史文献中去寻觅蛛丝马迹。最早提到中国内地古塔造型的文献是《三国志•刘繇传》,记载东汉末年的官僚笮融笃信佛教,建造佛塔,“大起浮屠祠……重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稍晚的《后汉书•陶谦传》中也有相同记载,只是文字稍有出入:“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
1972年,在四川省什邡县(现为什邡市)的一座东汉残墓废墟上出土了数十块画像砖,其中一块残砖上有佛塔的形象,为三层重楼的式样,顶部置相轮式塔刹。学术界一般认为,什邡画像砖上的重楼式佛塔,与文献中记载的“上累金盘、下为重楼”互相验证,是我国(内地)现存最早的古塔形象。由此可见,我国内地早期的塔,塔身完全是中国式的重楼,和印度原型大相径庭,仅仅保留了窣堵波上方的相轮。多数学者认为,这是由于佛教初入中国时,被当时的人们视为一种神仙方术,佛被认为是神,而汉代盛行的巫祝思想认为“神仙好楼居”,高大的重楼式建筑正好作为佛的居所。
四川什邡出土东汉塔形画像砖拓片
而在西域地区(甘肃西北部及新疆),情况则有所不同。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保存有几处夯土塔的遗迹,包括尼雅佛塔(民丰县)、安迪尔佛塔(民丰县)、热瓦克佛塔(洛浦县)、苏巴什佛塔(库车县)、米兰佛塔(若羌县)、莫尔佛塔(疏附县)等。这些土塔中,最早的可能建于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但是由于经年的风化,塔体残缺严重,细节多已缺失,但大致可以看出其方形基座和圆形覆钵式塔身的结构。
新疆洛浦热瓦克大塔遗址 荣开远 2019年10月
二十世纪末,在河西走廊上的甘肃酒泉、武威、敦煌和新疆吐鲁番陆续出土了一批雕刻于公元五世纪前期的小型佛教供养塔,学术界称之为“北凉石塔”,目前已发现14座,其中7座有纪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纪年古塔。以酒泉高善穆石塔为例,该塔造于北凉承玄元年(428年),用黑色砂页岩雕成,高44.6厘米。八边形塔基每面各阴刻一像和八卦符号;中部的圆柱形塔身上刻《增一阿含经·结禁品》及造像记;覆钵式塔身上有八个拱形龛,龛内雕过去七佛与弥勒菩萨;上部为七重相轮,顶部宝盖上阴刻北斗七星。高善穆石塔把印度的覆钵式塔形和犍陀罗风格造像,同汉地的八卦符号、北斗七星结合于一身,体现出东西文化融合之美。
新疆疏附莫尔佛塔遗址 刘拓 2013年7月
综上所述,塔在传入中土后,迅速地和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产生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印度窣堵波原型的中国式塔。而西域的早期古塔保留了更多的印度、犍陀罗佛塔的特征,但也已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元素的烙印。
北朝古塔
由于统治阶级推崇佛教,南北朝是佛塔在中国的第一次发展高峰。北魏僧人法果提出“(皇帝)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遂常致拜”,并创立了“帝佛合一”的理论,迎合了统治阶级的心理及需求,从而奠定了北朝佛教鼎盛的基础。以北齐为例,仅邺都一地,就有寺院4000余所,僧尼8万多人;而北齐全境有寺院4万多所,僧尼200余万人(北齐全国人口不过1000余万户),作为一个地方性政权,这个数字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39窟中心塔柱 高羽腾 2017年11月
北朝时期的佛塔,以楼阁式塔为主流,继承了“上累金盘、下为重楼”的外形,而工艺上则是一种“土芯木廊”的结构,即先用夯土的方式做出塔芯,其高度大约为塔高的一半,中央插有直达塔顶的木质塔心柱(中心刹柱),然后再用木材在塔心柱周围一层一层做出门板、回廊、塔檐、楼梯等部分。北朝古塔中,最著名的当数北魏洛阳城内的永宁寺塔,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掘,永宁寺塔共九层,高度很可能超过100米(有学者认为近200米),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高大的建筑物,遗憾的是它在建成后仅18年就毁于火灾,羽林军三千人救火不克,据说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才熄灭。北朝的木塔已无一存世,但令人欣慰的是在北朝的诸多石窟寺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心塔柱和浮雕塔,忠实地模仿了当时楼阁式塔的造型与细节,很好地填补了这一段时期空白。以云冈石窟第39窟中心塔柱为例,塔身平面方形五级,每层各面用倚柱分成“六柱五间式”,柱头承斗栱,每间内雕一佛龛,龛内置坐佛或菩萨。各层塔檐均为仿木式,刻出瓦垄、檐椽,这完全就是当时木塔的真实写照。
河北邯郸南响堂浮雕塔 张建宇 2012年8月
除了楼阁式塔,一种带有覆钵(窣堵波)顶的单层方塔也是此时期佛塔的一种常见式样,如南响堂山石窟(河北省邯郸市)第一窟中的东魏、北齐时代的浮雕佛塔:底部基座以减地平钑(平雕)的做法雕出博山炉、狮子及供养人形象;塔身中央辟深龛(门),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门两侧置节莲柱,上方火焰式尖拱门券。塔身上方中央置大型覆钵,周围环绕山花蕉叶,覆钵顶部为尖锥形塔刹,并连接绳索至四角塔檐,绳索上悬挂风铎。
原始佛教经典规定,仅有如来、辟支佛、阿罗汉(声闻)与转轮王才能建塔,凡人是没有资格建塔的。但到了东晋,开始有弟子及信众为圆寂的高僧建塔供奉;至南北朝时期,高僧墓塔已经相当流行。北朝的墓塔,多采用前述覆钵顶的单层方塔之式样,如建于北齐河清二年(563年)的灵泉寺道凭塔(河南省安阳县),底部为两层方形石板组成的基台,塔身南面辟拱券门,火焰式门楣,门两侧为节莲柱。塔身之上出叠涩两层,上置覆钵。覆钵四面浮雕卷叶花纹及宝珠,四角出装饰山花蕉叶,塔刹为受花承托三级相轮及宝珠。
以上内容选自
《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座中国古塔》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3年重磅新品
原标题:《古塔文化知多少——和《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座中国古塔》探寻“国之瑰宝”的文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