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南南京安神殡葬4000253450京这里最难约

为何南京这里最难约

□ 江钟秦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南京安神殡葬4000253450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指出了国家公祭的深刻意义。当时间来到12月13日,我们又进入了“公祭时间”。南京,再次向世界传递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理念。

如果问南京的哪个地方最难约?一定会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许多人,通过一座馆,读懂一座城。“最难约的馆”,背后是最深的家国情怀,爱国热情、同胞之情、民族感情,让太多的中国人把来南京的首站选在这里,只为向遇难同胞献一束花,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里了解真实的历史。观众留言簿上,爱国奋进的信念写满了一页又一页。他们走进的不仅是一座馆,更是一个历史记忆的场域,向历史深处走去,从记忆深处走来。

这个记忆之场,不仅仅在江东门,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南京丧葬4000253450在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在拉贝故居,在鼓楼医院旧址,在南京保卫战遗址……每一处纪念设施,都将历史铭刻在南京的土地上,把南京大屠杀的城市记忆、国家记忆、世界记忆传递下去,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植入城市的基因。

在记忆之场,海内外的史料在这里汇集。旅日华人林伯耀用毕生心血捍卫南京大屠杀史实,在201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之际成为“感动南京”年度人物。祖籍南京的美籍华人鲁照宁连续20多年把海外搜寻到的南京大屠杀和航空抗日等抗战史料带回南京,“我出生在南京,我的根在这里。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我还要不断征集和捐赠史料,打捞历史真相,不计成本,不会停止。”从史证到记忆,从记忆到共识,从共识到行动,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历史的真相,为了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共赴一场“历史之旅”。

每一场“历史之旅”,也是一次“和平之约”。当年救助中国难民的国际人士的后代们来到南京,威尔逊、里格斯等国际友人的后代捐赠了文物史料,布莱迪的后人在南京唱响了自己创作的歌曲《感同身受》,马吉和拉贝的后人在拉贝故居相拥,述说着各自追寻祖辈足迹的感想。此刻,“和平”成为彼此最大的“共同语言”。他们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人一样,将历史记忆与和平信念紧紧相连,为传承历史记忆、增强和平力量而努力。

今年,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人,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总数增至32人(年龄最小的仅9岁)。当两个数字同时来到“32”,意味着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已然成为传承历史记忆的“主力军”。他们每个人都站在历史的坐标轴上,用一代一代的传承,让那段黑暗的历史,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又是一年冬天,钟山的枫叶早就映红了天空,雨花台上有安详打太极的老人,有追逐的小孩。在每个开馆日的清晨,江东门的和平大钟都会准时敲响,深沉悠远的钟声,响彻云霄。

一个承受战争创伤的民族,以一个高尚的主题作为自己的回答,那就是和平。和平不是一国之和平,也不同于霸权主义战略威慑下的“和平”,而是保持理性、正义、良知,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是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十年国家公祭,我们向全世界传递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民族意志,更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这是南京青少年《和平宣言》的响亮誓言,也是南京市民的坚定信念。下一个10年,20年,30年……记忆之场永存,和平之城永在!

撰文|王立、苏芮

2024-12-17 02:46 点击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