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北新区: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新模式
社会救助宣传月
2020年,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强化兜底责任,深化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围绕温情救助改革、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主动发现机制、拓展救助服务、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供养对象关爱照护等方面,形成了一批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成果。“江苏民政”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系列专题,向您推介江苏社会救助改革中的新举措、新成果。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
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新模式
南京市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卫生健康和民政局
江北新区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民政工作中引入“数据中台”概念,以数据治理驱动前台申请服务和后台业务管理流程创新,打通市、区、街道三级,打破条块分割,在所辖新区范围内构建主动发现、在线申请、上门服务、全区通办、动态预警、综合治理的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格局。
主要做法
救助申请“掌上可办、全区通办”
在“我的南京”APP、支付宝、微信等应用平台同步上线“新区民生”板块,建设并集成低保、困境儿童、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救助类业务在线申请入口。通过实时比对预审、网上无材料申请、网格员上门收材料等方式让救助对象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救助申请、享受救助政策。移动端完成救助申请后,经过市数据平台实时比对,几秒钟就可以得到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比对结果,将比对合格的申请,通过业务系统进行任务分派到属地街道,实现全区统一受理,属地办理,全程在线。
救助系统“功能互联、数据互通”
将新区民政自建系统与市级数据比对平台、新区网格系统和综合管理平台协同建设,实现民政业务在区、街道、社区层面的高效顺畅流转。整合网络、系统、对象,建成便民服务微门户和民政业务管理门户,实现入口统一、数据统一、任务统一、平台统一,广泛互联互通,全程闭环管理。
救助对象“立体画像、一人一档”
将低保、低保边缘户、特困供养人员、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众数据进行汇聚、清洗,结合婚姻、殡葬、临时救助等节点数据进行多维度组合,绘制出一张张立体的困难群众“个人画像”。通过画像建立“一人一档”,以困难群众个体为视角,按照享受救助类型的多少,划分为不同的关注等级,对重点关注对象综合施策,精准帮扶。
救助数据“动态实时、准确无误”
通过业务系统新增数据和网络人员日常走访确认,畅通数据源头,保证数据实时、准确,确保救助对象“一个也不少”。通过数据比对、上门核查,及时发现死亡、迁出人口,提高救助退出及时性和准确性。建立“风险对象库”,对曾经救助对象和申请未通过对象也建立“一人一档”,进行跟踪管理,随时掌握家庭情况,做到主动发现,及时保障。
救助业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搭建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工作平台。以网络系统为触角,将民政各类困难对象的日常巡查工作,通过任务的形式下发给街道网格员,网格员在巡查中采集救助对象数据并随时利用手机端将异常情况上报给综合管理平台,形成工单转交给街道民政人员及时处理。在手机端还开发了救助对象求助和社区居民发现上报功能,充分发挥基层社区治理作用,打通自助和互助的通道。
救助监管“智能高效、精准可控”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数据对业务管理的支撑能力。通过数据汇聚比对,识别异常数据,通过业务间智能化的逻辑计算,自动发现互斥业务,由此实现救助业务自动监管的目标。
取得成效
◆ 大部门+社区网格的工作体系基本构成
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民政业务管理平台,整合区、街道、社区的救助资源,科学划分新区与街道、社区在社会救助方面的权利和责任,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上下联动、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实现纵向的三级责任主体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既各司其职,又无缝对接。
◆ 互联网+数据驱动的信息系统基本建成
通过“服务前台+数据中台+管理后台”的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建设,使得救助对象信息更加丰富、救助数据更加准确,救助流程更加合规,救助业务也更加透明,救助服务初步实现信息化、智慧化、指尖化。
◆ 强考核+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由新区民政部门牵头制定工作目标、需求和任务清单,新区科创局负责信息系统建设、运维和互联互通。新区综治局负责综合管理平台的运转、街道任务的流转。街道负责网格员的管理和任务的闭环。新区党群工作部牵头负责对部局、街道的整体考核,民政部门负责救助业务的考核,综治局负责流转任务的考核,街道负责对民政科长、专干和网格员的考核。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压实街道、社区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巡查走访、服务受理、调查核实、政策宣传等工作责任,并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原标题:《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成果⑤ | 南京市江北新区: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