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身后事”办得更省心更文明(民[直营服务中心] 殡葬-20分钟上门- [好评推荐]400025
殡葬服务事关民生福祉,[直营服务中心] 殡葬-20分钟上门- [好评推荐]4000253450关乎社会文明,不仅体现对逝者的尊重,更彰显对生者的关怀。
近年来,全国民政系统持续推进惠民殡葬改革,从制度设计到服务升级,从设施建设到观念革新,让殡葬服务这项“身后事”“民生事”更惠民,更省心放心。
降费用——
全国2138个殡仪馆收费项目平均由33项减至26项,降幅超20%
“这里有多个项目免费,还赠送小白花、黑纱,办事方便,收费合理。”近日,海南海口市民符先生来到海口市殡仪馆为亲人办理火化及骨灰寄存手续时表示。
符先生的体验,得益于海口市针对殡葬服务收费项目繁杂等痛点,推出的“加大减项降价力度,持续优化殡葬服务”行动。海口市民政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市殡仪馆收费的通知》要求,严格实行殡葬用品价格限高,严格执行基本殡葬服务政府定价,累计取消音响租用、灵车租用、长明灯、鲜花伴灵等39个收费项目,下架72款500元以上骨灰盒。
近年来,针对部分群众反映的巧立名目、违规收费、捆绑消费甚至天价收费等问题,民政系统自上而下开展了减项目降费用优服务改革。
“各地要下决心减掉不合理不必要的项目,取缔乱收费、限制过高收费、合理规范收费,既保障殡葬服务机构正常运转,又要满足群众合理殡葬需求。”在今年初举行的全国殡葬工作部署会议上,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陆治原说。
围绕殡葬服务减项目降费用,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湖北,当地出台《选择性殡葬服务项目指导目录》团体标准,限定选择性殡葬服务项目不超过20项、安葬服务不超过15项;江苏泰兴完善惠民殡葬政策,大力推进“减降优”工作,减少华而不实的选择性服务,取消33个收费项目,南京安神殡葬4000253450下调15个项目收费,实实在在为群众减轻经济负担;福建厦门启动殡葬服务“一口清”清单化收费试点,39家与会经营单位集体签署承诺书,共同维护行业秩序。
同时,为破解一些地区的安葬难问题,各地加大殡葬设施公益供给力度,推动殡葬服务更加公益、普惠。
上海将5家经营性公墓违规用地整改为公益性骨灰堂;江西将城市公益性公墓从经营性和公益性公墓混合模式中分离出来,建立“公益性公墓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经营性公墓作为有益补充”的模式……截至目前,全国共建有公益性公墓近9万个,其中城市公益性公墓2200余个。
“民政部着力推进殡葬服务机构减掉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虚高的收费标准,提高便民利民服务水平。”民政部社会事务司相关负责人说,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2138个殡仪馆收费项目平均由33项减至26项,降幅超20%,平均降低虚高的收费标准7项,普遍增加了便民服务项目,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优服务——
推动“互联网+殡葬服务”建设,加强殡葬服务监管
“真没想到,现在连‘身后事’都能在手机上办了。”浙江安吉,刚为爷爷办完手续的刘先生感慨道。
近年来,浙江省民政厅在“浙里办”浙江政务服务网上开发出“浙里逝安”系统,并构建起“逝、殡、葬、祭”全流程数字监管服务平台,推进探索群众“身后事”联办数字化改革,把“身后事”办成省心事、贴心事、放心事。2024年,全省群众“身后事”联办率达91.8%,人均联办部门数达6个。
近年来,随着民政部将“互联网+殡葬服务”纳入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各地不断通过数字化建设重塑殡葬服务生态。
广东深圳推出“智慧殡葬”平台,整合全市所有殡葬服务资源,提供线上预约、远程告别、电子祭扫等20余项服务;重庆打造“逝有所安”网络平台,实现遗体交接、证明开具等11项服务“一网通办”;贵州贵阳推出“百姓身后事”联办平台,打通卫健、公安等8个部门数据……
“目前,各地积极推进‘互联网+殡葬服务’,普遍提供网上预约、远程告别、网络祭扫等快捷便民服务。”民政部社会事务司相关负责人说。
“我腿脚不好,本来担心扫墓会不方便,没想到园区里有专车接送,真是太贴心了。”今年清明期间,一大早赶到山东潍坊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灵山仙庄,前来祭扫的郭大爷感激地说。
民政部推动地方更新改造殡葬设施设备,美化服务环境,简化服务流程,增加便民举措。在江苏南京,浦口区殡仪馆建立回访机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回应好群众关切;在陕西西安,西咸新区窑店街道建立了占地面积6800多平方米的文明理事厅,设有临终关怀室、吊唁灵堂、流水席大棚、配餐区、洗手间等,有效破解了周边群众办丧办宴无场所的难题。
群众的满意离不开有效的监管。运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控公墓用地,重拳整治“高价墓”,设立行风纪律举报电话或监督平台,建立民间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在民政部推动下,各地不断完善殡葬综合监管机制,殡葬服务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易风俗——
深化丧葬习俗改革,倡导丧事简办、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
“以往办白事,要花数千元,如今几百元就搞定了。”在云南禄丰市高峰乡,乡亲们提起殡葬改革带来的变化,很是感慨。实施殡葬改革前,当地办一次白事,亲朋好友要聚在一起大吃大喝3天。为了人情面子,有的人家办完一场白事还欠下了外债。
针对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陋习,高峰乡指导全乡76个村小组在充分尊重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将红白事节俭办等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还健全完善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性移风易俗自治组织24个,实现村组全覆盖,由乡级统一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和红白事宜办理流程图,由理事会全程参与监督,推动殡葬移风易俗。
2018年,民政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深化丧葬习俗改革,把殡葬移风易俗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2022年,农业农村部、民政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专项整治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在部分地区持续蔓延势头,倡导丧事简办、勤俭节约等文明新风。
对选择树葬、花葬、骨灰深埋等葬式的逝者家庭明确奖补办法;通过开展“乡村光荣榜”评选、建立“积分制”移风易俗管理机制等,激发群众践行文明殡葬的积极性……在民政部等部门推动下,近年来,各地多措并举推进殡葬移风易俗,倡导树立文明节俭新风尚。
“厚养薄葬是正道,生前尽孝要记牢。逝者安息应从简,生者无需讲排场……”在四川大竹县,浅显易懂的殡葬宣传规范歌在全县各乡镇街道常态化适时播放;办白事的人家为前来帮忙的邻里亲朋准备一碗粉汤,在甘肃民乐县永固镇总寨村,移风易俗改革让“一碗粉汤送亲人”成为全县白事办理新标准……在各地不断推动下,丧葬仪式日益庄重节俭,有效减轻了群众负担。
“今年清明,各地广泛开展文明祭扫主题活动,通过开设‘文明殡葬’讲座、发布倡议书、播放短视频等方式,倡导群众以鲜花祭祀、网络追思等低碳方式缅怀故人,共同营造了平安、文明、祥和的祭扫氛围。”民政部社会事务司相关负责人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9日 13 版)
(责编:白鸽、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