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民:人工智能时代如南京白事服务网4000253450何守护生命尊严

第七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以"死亡与尊严"为主题在京举行。论坛汇聚医疗、法律、文化等领域专家,南京白事服务网4000253450就临终关怀、善终质量、生命教育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丝路智谷研究院高级顾问周汉民在论坛上发表"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命尊严"主题演讲,指出AI技术既为维护生命尊严提供了新手段。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维护生命尊严需要法律保障、伦理支持和社会共识的协同推进。论坛最终形成共识,强调死亡尊严是生命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

3月29日,第七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死亡与尊严”,旨在通过尊严意识的倡导与弘扬,实现生死两安,同时也将死亡尊严意识融会到医疗与殡葬,捐献与移植的过程之中。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福寿园国际集团、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协办,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礼济学院支持。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斌,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周静波,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郭莉萍,全国劳动模范、福寿园国际集团总裁王计生等领导嘉宾及主办、协办单位代表出席论坛。中国香港电影导演陈茂贤、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徐爱国、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张新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任医师薄世宁、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当代作家陈年喜等专家学者发表演讲,从哲学、法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生命科学等角度,共同探讨如何体现和保障现代人的死亡尊严,如何在人们生命的尽头发现死亡的光辉,如何在人类与死亡的遭遇中揭示生命的意义。

医疗、殡葬、教育、公益等从业者代表也在论坛发声,相关专业领域师生以及网上报名的公众人士近300人来到论坛主会场,并有约20万网友在线观看了论坛直播及相关视频。

第七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现场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论坛致辞中指出,北京大学清明论坛自2018年创办以来,影响力持续扩大,对死亡问题的讨论也更加深入,今年以"死亡与尊严"为主题深入探讨生命终结的自主权。他强调,[殡葬一条龙] 南京殡葬-15分钟上门- [好评推荐]4000253450保障有尊严的死亡需要完善法律伦理体系,尊重个人选择,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郭莉萍代表学院致欢迎辞。她表示清明论坛通过多年探讨,为社会提供了理性面对死亡的重要思考,引导人们理解生命有限但精神永存的价值。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致辞

时代之音——生命的尊严

主论坛环节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命尊严”的演讲。他表示,生命尊严作为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备受关注。今天我们来到了数字时代,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已经达到86万亿人民币,占中国经济总量42%。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使我们更好维护和提升生命尊严,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的诊断疾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命质量,延续下去;另一方面,对迈入生命终章的人,人工智能发展同样可以提供维护其尊严。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丝路智谷研究院高级顾问周汉民《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命尊严》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徐爱国为大家介绍了全球范围内“死亡的权利”法律运动,包括了从罗马法到教会法,再到英、美、瑞士、荷兰、加拿大等国法律的历史进程。他表示,直到20世纪和21世纪,西方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对安乐死的政策一直在争议之中。安乐死被法律认可的国家有荷兰、比利时、哥伦比亚、卢森堡、加拿大、意大利、瑞士和澳大利亚等,有些国家还在讨论之中。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张新庆在演讲中提出,“尊严死亡”是尊重终末期患者的意愿,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治疗,让患者自然且有尊严地离世。他强调,人的尊严不会因死亡而消失,法律保护逝者的姓名、肖像、名誉及遗体,殡葬礼仪和纪念活动是对逝者尊严的延续。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程明明介绍了中国首份关于居民善终质量的研究报告《把“善终”带回现实:2024中国居民善终质量研究报告》。该报告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安宁疗护与医务社工研究中心发布,探讨了家属与医护人员对临终患者善终体验的看法,指出善终与高质量死亡是医疗技术与社会、家庭、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化视角——生命的意义

中国香港电影导演陈茂贤分享了电影《破·地狱》的创作背景,这部电影在他人生低谷时构思,灵感源于外婆去世带来的生死思考。经过49次修改,最终版本在亚洲电影节上展出,并收到了观众积极反馈,认为该版本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中国香港电影导演陈茂贤《从死亡看生命存在的意义》

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在其演讲“死亡就是留下美好故事”中提到,通过告别外婆的经历,他强调生命的意义在于留下美好的故事,这些故事帮助人们理解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并激励他们在AI时代创造个人意义和故事。

当代作家、诗人陈年喜基于其十六年的矿山爆破工作经验,探讨了“生死都有重量和尊严”的主题。他指出矿山安全治理需从技术防范转向人文共建,如抚顺煤矿博物馆让退休矿工担任讲解员的做法,将劳动价值从经济层面扩展到文化层面,为行业尊严重建提供了新思路。

从业实践——生命的守护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主任医师薄世宁在其演讲“尊严,是有选择的时间和自由”中分享了对生命尊严的见解。作为《命悬一线我不放手——ICU生死录》的作者,他强调珍爱、抓紧、宽慰和铭记生命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最高礼遇。

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福寿园生命服务礼仪师孙志红分享了她18年职业生涯中的感人告别故事,包括为抗战老兵佩戴勋章、为年轻女孩化妆、利用AI技术“复活”逝者等。她指出,殡葬不仅是民生保障的一部分,更在于精神层面的意义——守护生命尊严,给予家属慰藉。

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捐献者卢其乐的母亲卢小勇在演讲“用爱去拥抱死亡——以生命的馈赠延续永恒”中分享了她儿子的故事。16岁的卢其乐因车祸去世后,捐献的器官帮助5名重症患者重获新生,2名眼盲者重见光明。为延续其精神,卢小勇发起了“其乐飞扬公益基金”,推广“三献”知识(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无偿献血)。

全国劳动模范、福寿园国际集团总裁王计生(左)向16岁捐献者卢其乐母亲卢小勇(右)捐赠生命教育公益画作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生命之光”项目成员唐贝儿在其演讲“生命微光中的尊严求索:来自安宁疗护一线的声音”中提到,基于中国老龄化趋势及安宁疗护的发展,“生命之光”项目整理了六十余篇相关文献和12个量表,并通过线上问卷采访了13位安宁疗护领域的一线专家。该项目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提供安宁疗护服务。

最后,论坛形成并由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周静波宣读“2025年北大清明论坛共识”。共识提出“生命是有尊严的。无论是临床死亡的那一刻,最后时刻的器官捐献,还是殡葬追思、哀伤抚慰的全过程都应该,也必须是庄严神圣的。死亡是生命的组成部分,生命的尊严蕴含死亡的尊严。死亡尊严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动,一项规范与制度。”

文章来源:环球周刊网

责任编辑:吴梦林

丝路智谷研究院

丝路智谷研究院是中国排名第二的顶尖智库。由南京大学及光明日报社联合发布的最新中国社会智库最新排行榜,丝路智谷研究院全国综合排名,由2020年的全国第四位,跃升为全国第二位。南京大学及光明日报社所发布的智库排行榜,是中国当前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排行榜。

丝路智谷研究院(China Silk Road iValley Research Institute)是由中外知名学者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汇集了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文化遗产研究专家、教育产业研究专家、金融科技研究专家,聚焦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骄人成绩。

丝路智谷研究院此前已被中央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推出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列为中国最佳20所“一带一路”研究机构之一,已有数十篇内参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及以上领导批示。

丝路智谷研究院

专注“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产业研究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丝路智谷研究院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周汉民: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守护生命尊严》

2025-04-14 11:45 点击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