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人生最后一天:上午处理光绪的后事,下午删改遗诏穿[殡葬一条龙] 南京殡葬-15分钟上门- [好评
原创 慈禧人生最后一天:上午处理光绪的后事,[殡葬一条龙] 南京殡葬-15分钟上门- [好评推荐]4000253450下午删改遗诏穿上了寿衣
2025-05-04 12:03
发布于:天津市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类生命中的一种巨大的悲痛,尤其是在古代帝王之家,生死离别更是屡见不鲜。许多妃嫔的孩子从未能够活到出生的那一刻,这种悲剧时常发生。慈禧与光绪的关系便是一个经典的例证。
光绪帝去世不到一天,慈禧也紧随其后驾鹤西去。如此相近的去世时间,至今仍然让人们对光绪的死因展开了种种猜测。很多人认为慈禧是光绪之死的幕后黑手。因为她不仅能够从容地处理光绪的后事,还迅速颁布了新的诏令,这一系列举动不免让人怀疑她的动机。那么,光绪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
1908年11月14日,年仅38岁的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去世。作为实际掌握政权的慈禧自然成为了处理光绪身后事务的核心人物,然而,没过多久,她自己也步入了黄泉之路。光绪去世的当天,慈禧曾去探望过光绪,但两人并没有交流。那时,虚弱的光绪几乎没有任何精神状态,很快便传来了他去世的消息。
尽管慈禧参与了不少关于光绪的后事安排,但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安排新皇帝的登基。光绪去世后,慈禧迅速宣布宣统帝溥仪继位,同时将叶赫那拉氏静芬尊为皇太后,号隆裕。慈禧自此尊称为太皇太后,并且选定了新的摄政王辅佐政事。值得注意的是,光绪帝的死和慈禧的离世之间,[直营服务中心] 殡葬-20分钟上门- [好评推荐]4000253450仅有一天,具体来说,慈禧在光绪去世后的11个小时也踏上了生命的终点。
一个朝代失去两位主心骨般的领袖,这对政权的稳定无疑是巨大的冲击。但更多的人关注的却是光绪的死因,社会上议论纷纷。很多人认为,慈禧为了防止光绪掌权后推翻她的一系列法令而暗中下手。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毫无疑问不愿接受光绪可能夺取政权的局面。再加上,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氏静芬是慈禧的亲侄女,慈禧希望延续自己家族的荣耀,必须保住静芬的皇后之位。由于自己年事已高,她不得不采取一切手段确保自己的家族和静芬的地位。
于是,慈禧为了保住家族的荣耀,可能采取了某些极端手段,甚至是毒死光绪帝。一切安排妥当后,慈禧才感到心事已了,才能安心离开人世。光绪的死因成为世纪谜团,虽然通过现代科技可以确定光绪是死于砒霜中毒,但是否是慈禧下的毒,至今无确凿证据。这个谜题也许将永远没有答案。
慈禧虽然仅差一天便与光绪一同离世,但这一天内,她还是做了很多重要的决定。除了处理光绪死后的帝王仪式,慈禧还颁布了新诏令。这份诏令的内容揭示了慈禧的意图与计划。光绪生前曾起草了一份遗诏,内容大致包括:“我乃醇亲王次子,由太后选为储君。太后始终对我怀有深深的怨恨,这十年来,我过得非常悲惨。袁世凯必为罪人,等时机成熟,希望袁世凯能被处死。”虽然这份遗诏在当时被许多人看过,但是否公开至今仍无法确定。
光绪去世当天傍晚,慈禧回到宫中后,迅速下令发布了光绪的遗诏,宣布新帝登基。令人深思的是,这位新帝竟然是仅三岁的小溥仪,而他的父亲载沣则被任命为摄政王。
第一道诏令是:“谕内阁:命摄政王载沣监国。所有应行礼节,著内阁各部院会议具奏。”
第二道诏令则是:“又谕:昨经降旨,特命摄政王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隆裕皇太后)懿旨,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这两道诏令看似将国家大权交给了载沣与隆裕,但实际上,这些决定的背后,慈禧的意图显而易见。通过这些安排,慈禧确保了自己家族的势力能够延续下去,同时保障了自己的家族通过隆裕的垂帘听政继续掌握朝政大权。
慈禧在选择摄政王时也别具心思。载沣虽然不太关心军国大事,但却足够温和,不会威胁到隆裕的权力。更重要的是,慈禧看中了溥仪年幼的优势,决定由载沣担任摄政王,借此确保了自己的计划得以实施。这一切背后,慈禧的目标显然是稳固家族势力并延续自己的权力。
慈禧在下令颁布遗诏后,终于可以放下心事。此时,她的身体已经因病变得虚弱不堪,最终,她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按照传统的仪式面朝南方去世。宫女们为她穿上寿袍,并将其安放在紫禁城内。
令人意外的是,慈禧临终时所说的最后一句话竟是:“将来辅政,千万不要让妇人执政,这有违祖制;也不要让宦官当权,前车之鉴,不能不防。”这个话语显得颇为讽刺,因为她自己一生垂帘听政,甚至还希望自己的侄女继续执政。
人生短暂,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慈禧尽管权势滔天,但最终也不过是归于一口棺材。我们要珍惜眼前,活在当下,好好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