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两周年系列报道:好山好水好风光,好一个生态光明!
岁月顾盼,时光生辉。
2018年9月19日,光明行政区正式挂牌成立,至今将满两周年。两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两年,于光明的袤土上,却是空前的繁华。
两年前,市委市政府赋予光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光荣使命;两年来,光明人以昂扬的精神和硬核的作风,攻坚克难,大干快上,各项工作呈现出百舸争流之势;两年后,绚烂的画卷已经徐徐展开,美好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值此光明区成立两周年之际,光明融媒以“‘两’情相悦,‘九’久为功”为主题,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从民生、产业、党建等9个方面,为您多角度呈现全区抢抓机遇求发展、砥砺奋进谋新篇的工作成效,请市民朋友检阅。
本期推出《“两”情相悦 “九”久为功》系列报道之生态文明篇,敬请关注。
你知道吗?在光明呼吸的每一口气,有可能真是“甜”的。
光明空气监测子站数据表明,2019年光明区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25.4微克/立方米,接近欧盟标准,且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降幅居全市第一。
作为深圳的“绿肺”,光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这里坐拥深圳市库容第二大的水库,森林覆盖率达26.99%,湿地保护率91.57%,基本农田面积占全市的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全市第一。
这里有着“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8块“国字号”招牌,光明街道还是深圳市2018年唯一被认定的“广东省森林小镇”。
可以说,“蓝绿本底”,就是光明区最闪亮的本色名片。
20年来的最好水质
一座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是辖区居民能最先感受到的,也是感受最深的变化。
鹅颈水湿地公园内,荷塘错落,栏杆蜿蜒,白鹭、野鸭嬉水觅食,碧水、青草连成一片,再力花、翅荚决明随风摇曳。
看到这样的景象,你很难想象:荒芜、恶臭、脏乱这三个词,曾跟了这块“宝地”十多年。“以前这片是杂草地,河两边都是荒草,晚上散步都不敢过来。”有居民回忆说。
该湿地公园位于鹅颈水与茅洲河干流交会处,占地7.45公顷。周边地势低洼,周围缺少绿地空间,再加上工业园区废水污染,生活用水肆意排放,一度成为让市民望而却步的“那片泥地”。
如今,这片泥地成了生态修复保护湿地景观为主,兼顾水质净化的湿地公园,育有100余种地被植物和30余种水生植物,成了市民亲近了解大自然的“天然课堂”,也是光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项目。
2019年9月28日,“光明治水市民体验日”系列活动结束,230位辖区居民走进光明区六个街道,实地检查治水效果。彼时,在回收上来200多份水污染治理问卷调查表中,民众评价为“非常满意”的有70%,“基本满意”为100%。
夜幕降临,茅洲河畔灯火辉煌。结伴散步的居民三三两两,温柔浪漫的萨克斯吹起来了,缠绵古朴的二胡顺着两岸飘荡,萦绕在金碧辉煌的灯影里。“晚上下班,来这里欣赏夜色,散散心,光明越来越宜居了。”在此散步的居民说道。
“将来,这些地方又是光明的‘网红’打卡地!”目前,几条光明碧道游览通道已经全线贯通,有市民激动地在朋友圈里“预测”道。
市民们“未卜先知”的信心,来自于近年来治水工作的显著治理成效。据了解,2019年,全区治水投资达到49.67亿元,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148个小微黑臭水体在全市率先验收销号,全区15条干支流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V类,为近20年来最好水平。
不找退路,只找出路
2020年8月31日。一滴接着一滴的污水,从茅洲河MZY052号排水口中落下。
“哪怕只有一滴污水都必须查出来源!”120多名工作人员分为22组,对照图纸,撬起一个又一个井盖,花费了将近3个小时,最终找到了源头—一家用户私接管道造成。
“不为自己找退路、只为治水找出路”,是水务人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光明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抓紧抓细,专啃“硬骨头”的生动写照。
为不断提升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光明区在全市率先构建了“1+1+N”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制度体系,成立了1个区级、6个街道级、31个社区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生态环境机制。
2018年以来,光明区分三批对全部110个城中村进行综合治理,目前完成治理95个。在2018年全市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考核中,49个城中村全部获得优秀,排名第一,拿回奖补资金15.9亿元。
“如果把城市看作人体,那么社区、医院、企业等就是细胞。我们以减量、处置、监管为抓手,在生活领域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废弃物、危险废物、市政污泥、农业废弃物等方面,建设一个个‘无废细胞’,进而多措并施推进‘无废城区’建设。”市生态环境局光明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一起推行绿色出行,实行垃圾分类,开启无废生活新模式。”
此外,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等国家级示范试点成绩斐然。海绵城市绩效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凤凰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更是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国家三部委的海绵城市三年试点总验收。
三管齐下的“绿色服务”
2020年2月25日,光明区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生物制品企业,将一块刻有“予企业所需,树服务新风”字样的牌匾,送到市生态环境局光明管理局。
据了解,该企业主要生产疫苗、医疗器械等产品。疫情前期,光明管理局了解到企业扩产紧迫需求后,主动对接联系企业,提前介入,对企业报审流程提出了细致的指导意见;并于2月24日派环保顾问前往该企业,实地检查排污管网纳管情况,开通环评审批“绿色通道”,有效缩短了企业后续环评审核时间,为企业尽快投产至少抢抓了2周的时间,节约了生产经营成本。
“实现强化服务、源头疏导、严格监管三者有机统一,是我们‘环保顾问’制度制定的目的所在。”该局相关负责人说,“除了服务好现有的企业,我们更希望能做一些事情,大力引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资金、制度、措施三管齐下,推进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工作,现代化产业园转型升级迅速,节能考核任务高质量完成。单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2019年万元GDP水耗降至13.71立方米/万元,较2015年降幅达27.3%,用水效率显著提升。
2020年8月28日,该局“生态环境驿站”品牌计划启动。该计划旨在推动生态环境驿站创建和环保顾问机制相互融合,通过实体驿站与无形驿站有机结合,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传递到辖区大街小巷,服务到周边园区和企业。
旧工业厂房变成水文化展示馆,水质净化厂改造成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滨海明珠工业园改造升级为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大围沙河工业园区蝶变为网红美食街和商业区……
一个个城市景观华丽转身的背后,映照着光明人坚守“蓝绿本底”、不遗余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生态标杆城区的奋斗目标;蝶变的过程中,光明区留住了“乡愁”,守住了“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