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群众“身后一件事”涉财处置“暖心办”
逝者身后涉财处置往往牵动整个家庭,常见“查不清楚留下多少遗产”、“怎么继承”等问题,若处置不当,甚至会出现“亲属反目”、“老死不相往来”等现象。2020年海宁市持续推进群众“身后一件事”改革向纵深发展,将原先分散的公证、住房公积金、不动产、银行存款、证券、保险、股权等涉及多部门多头办理的涉财事项整合到“身后一件事”联办一个平台集成办理。目前,逝者家属仅凭一张银行卡、一本户口簿、2张身份证,足不出村(社区)即可办理逝者身后涉及的全部事项。“身后事项”办理从“多件事”到“一件事”、从“多头办理”到“集成办理”、遗产继承从“最少跑25+N次”到“最多跑1次”。截至2020年7月底,已通过该平台办理 “身后一件事”4765件,涉及银行存款76485件,证券208件,不动产权变更公证234件1.78万平方米,公积金提取41件300多万元。
一、源头合作涉财查遗“一次办”
2019年由海宁市民政局牵头,全市14个相关部门探索建立了群众“身后一件事”联办服务机制,2020年我市继续深化服务机制,推出“身后一件事”线上联办平台2.0版本,将涉财事项均包含在内。同时,在镇(街道)层面建立“3+X”工作机制,“3”为镇(街道)联络员、政务中心工作人员、户籍民警,“X”为村(社区)联络员,做到专人专岗,村(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联办平台统一受理群众关于亲人身后事的办理诉求,逝者亲属处理亲人身后事“最多找一人”。公证处通过系统一次性的信息推送,全面掌握逝者亲属的公证需求,查询函“最多开一次”、公证核查前置“最多查一次”、公证书“最多出一次”,有效提高公证时效性,提升“身后一件事”全链条办结速度。
二、协同处置不同遗产“省心办”
海宁市民政局协同政务数据办,将公证处、公积金、不动产中心、证券、保险、银行等涉及财产处理的部门均纳入“身后一件事”联办平台,逝者家属在村(社区)便民点申请了包含涉财处置的“一件事”联办后,涉及部门通过联办平台的推送,自动开展联办,逝者亲属可足不出村(社区)完成遗产继承。比如死者公积金提取事项,公证处在收到系统自动推送的家属诉求后,通过联办平台向公积金中心调取逝者的公积金余额,并通过电话告知逝者家属办理公积金继承的流程,收集逝者及家属相关信息后进行前置核查,缩短出证时间。公证处在出具遗产继承公证书后直接将公证书通过平台发送至公积金中心,公积金中心根据公证书中指定的提取人及银行账号将逝者公积金打入其账户,避免逝者家属公证处、公积金窗口两头跑,打通了堵点。截止今年7月,共办理公积金提取41件,全部实现了跑零次。
三、规范办理前后置条件“省钱办”
通过梳理办事事项和证明材料,涉财事项均整合一个平台联办,取消医疗卫生机构在签发《死亡证明》前要求提供村(居)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死亡证明》须由民警签名、派出所盖章后生效,尸体火化前必须将死者户口注销,以及火化前要求家属必须提供纸质死亡证明等四项前置要求。不动产继承涉及前置公证费用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结算,截至目前已为群众节省了公证费75万元。同时将“身后事”办理过程中涉及的所有证明材料、办事材料数字化,加盖电子签章,自动推送给各部门作为凭据,在办理完成后与过程数据信息汇集,整理成居民死亡电子档案,形成个人全生命周期最后阶段的闭环管理,有效推动个人电子档案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