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成热词南京安神礼仪4000253450:变迁中的个体与家庭关系再思考
“原生家庭欠你的,南京安神礼仪4000253450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近日,热播家庭伦理剧《都挺好》大结局落幕,剧中小妹苏明玉从小生活在家庭边缘、独立闯事业的经历引发众多观众共鸣,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刷屏各大社交媒体。
(“原生家庭”一词近3个月内的百度指数)
“原生家庭”的百度指数从3月1日《都挺好》开播起开始显著增长,随后各大媒体都对该剧以及“原生家庭”概念表现出了较高关注度。然而不少人对这一概念依然一头雾水:当我们在谈论“原生家庭”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RUC新闻坊小编为您梳理“原生家庭”这一概念以及网民、媒体和学界对原生家庭的不同关注点。
▍ 什么是原生家庭
一般认为,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即人们生长的最初环境。
上世纪60年代
美国精神科医生Murray Bowen在其家庭系统理论中提出了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的概念,这一概念指向个体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分化,Bowen指出,在个人分化出成熟健全的人格前,需要先解决个体对家庭的情感依附。
上世纪9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Judith Rich Harris在《教养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 :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一书中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2007年
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著《为何家会伤人》出版,书中对家庭关系与伦理进行了解读,揭示了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原生家庭”逐渐成为人们熟悉的心理学名词。
2008年
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创建,这一小组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家庭关系,为大众呈现“父母是可批评甚至否定”的新观点,中国年轻子女与原生家庭的撕裂关系也随之被公开展示给公众。
2018年
2018年,美国心理学家Susan Forward的著作《原生家庭》(《Toxic Parents》)被引入国内, Susan Forward在书中提出六种有毒的原生家庭体系,分别是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在当时产生很大社会影响,再次引发关于“原生家庭”讨论的热度。
(来源:豆瓣读书)
▍ 网民态度
为了研究社交媒体用户对原生家庭的态度,我们爬取了“原生家庭能决定一生吗”话题下的12条高评热门微博(具体微博详见文末注)的两万多条评论(包含表情包),并做成了词云图。挑选时去除了仅以“原生家庭”作为由头、关联不大的微博。
微博的发布者有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京报等,有新浪新闻官方微博帐号“头条新闻”,还有影视自媒体,评论用户也较为多样化。
因为微博表情名称的明确性,「允悲」「抱抱」「Doge」等表情在词频分析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些被网友们选中的emoji明确地展现了他们的态度。
(来来来,辨别一下微博表情)
我们结合词频和阅读评论的感受归纳出以下三种主题:
(1)述说
很多网友都在微博下方肯定了原生家庭对自己“有影响”,这些经历往往和性别歧视、教育习惯、家庭经济状况相关,造成“自卑”“敏感”“没有安全感”“恐婚”等。网友们用亲身经历声援饱受原生家庭之苦的苏明玉——“我也是”。
网友们用「跪了」「允悲」「苦笑」表达自己的无奈,也用「微笑」「拜拜」「摊手」展示自己的云淡风轻(或者说,更强的讽刺意味)。
(2)安慰
在社交平台上,南京安神丧葬服务4000253450网友们看到别人的经历后也不忘送上自己的关怀,特别是「抱抱」「可爱」和“加油”,在词云图中占比较大。
(3)调侃
此番“原生家庭热”是由电视剧引起,所以不少讨论都是和剧中情节直接相关,网友对苏大强各种“作”的表现和苏明玉应该如何处理家庭关系有着鲜明的个人看法,还有评论表示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存疑,「吃瓜」「Doge」也成为高频表情。
▍ 媒体聚焦
01 原生家庭的影响客观存在
澎湃新闻《“都挺好”却都过不好?别再让原生家庭背锅了》一文提出,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背景、社会阶层、经济条件和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与子女日后的成长之间有相关性,但不是决定性的因果关系。
《新京报》评论《<都挺好>,好就好在揭开了“原生家庭”的复杂面相》认为,网络时代,控诉“原生家庭”似乎成为一种流行,《都挺好》告诉我们现实家庭中并非尽是美好的一面,有竞争、有欺骗、有逃避,甚至也有打压。但身处矛盾中的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局面,都需要积极地生活。
@央视新闻对《都挺好》导演进行了采访,导演简川訸坦言,以前的传统教育是,长辈们说的话,作为子女很难去反驳,只能去听,这些年好了很多,但是这种思维惯性还是有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是一生都很难改变的。要正确面对过去的积怨,不能回避,更不能躲避。”
02 呈现千疮百孔的原生家庭是对个人成长的关注
《北京日报》的《〈都挺好〉究竟好在哪里?》表示,血淋淋的原生家庭关系意味着新生代的创作者与观看者都逐渐看清、接受并重视“独立个体”的意义。而当每一个独立个体的需求能被看到且能被尊重时,“家庭”的意义也将会更立体、更丰富、更现代。
《中国青年报》的《新一代多子女家庭崛起 别再纵容“苏明成”》认为,无论是哪个时代,多子女家庭的资源竞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应该打破权威,给予家庭的个体更多关注。
03 批判泛滥的原生家庭决定论
凤凰网《〈都挺好〉:泛滥的原生家庭决定论,加固了阶层的刻板印象》一文提出,“原生家庭决定论”的流行是因为它迎合了大众压抑已久的负面情绪和不同群体之间基于阶层的刻板印象。这类决定论遵循粗浅的二元对立观激化了人们对他者的痛恨,加深刻板印象,而喧哗过后并没有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 专家访谈
董妍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问:“原生家庭”这一话题近日被网民热议,公众是否对这一概念是否存在误读?大家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原生家庭”这一概念?
答:是的。我认为是有些误读。因为个体的发展是在一个宏大生态系统里面的。这个系统里面有家庭有学校有社会,有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等多方面的因素。
原生家庭只是个体生活环境的一种,虽然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受环境的影响之外,还会创造和改变环境,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成人面对过去的问题,不能一味地过分解读原因,更要积极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周莉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
问:原生家庭对人的亲密关系、性格养成等方面的影响有多大?只是一个外部因素吗?
答:非常大。一个人小的时候,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就是他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性格是我们对世界的反应,这些东西就是家庭所给予的。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直接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比如父母双方的功能都可以被发挥的话,他的恋爱也会非常顺遂。
(《都挺好》表情包,by@马里奥小黄)
董晨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问:电视剧《都挺好》播出后,“原生家庭”一词引发网民热议,这一概念为何能引起网民讨论甚至一定范围内的共鸣?
答:这个概念之所以能爆发式的流行,并不是最近的事情,实际上作为一种网络的亚文化社群,诸如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前几年就已经流行起来,有一位心理学的科普者还写过为何家庭会伤人这样的畅销书。
总的来讲,这个词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是技术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共同催生出来的一个事物。互联网让人们之间可以匿名化的沟通,在相对真实自我的层面建立身份认同,又不用担心对线下真实身份造成的伤害,这是其一。中国社会传统上遵照如家君臣父子严格的等级制度,对长辈的质疑被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不孝),所以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大多是被遮蔽起来的。近几十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个体化的转向,个体表达得到鼓励,权力距离在尤其是互联网空间中得到弥合。另外,随着社会流动,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成长的乡土社会,来到现代城市中,这些可能都是原生家庭这个问题被凸显出来的原因吧。
《都挺好》也许起到了类似于议程设置的作用,让人们开始热烈讨论这个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也是刚刚出现的。一般来讲,媒体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往往是滞后的,甚至有时候是事件性的,而非系统性的。总之,这可能是偶然性的。不过必然的是,如果这是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即便不是《都挺好》把它凸现出来,也会是别的媒体产品。
刘宏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问:如何评价媒体在“原生家庭”传播中的表现?
答:我觉得从新闻传播或者媒体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么一个事件的发生就简单去炒作这个事情,或者说借热度把它娱乐化;或者把有毛病的人进一步丑化、悲惨的人群悲情化,把本来可以深入展开的社会性讨论,变得娱乐化或者庸俗化,而是应该借助这么一个事情,让人们去从更深层次上帮助我们看待社会文化、改造我们的社会观念,调整代际关系。
在讨论“原生家庭”的时候的话,我们应该更多地意识到父母要承担很多的责任。他们在影响和教育自己子女的时候,不是说做任何事情只要是出于一种爱心,或凭借自己的年龄优势而做事,就都是对的。他们也应该有遵守一些道德的、伦理的底线,或者说各方面的一些准则。在这方面的话,父母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是不能倚老卖老。
所以我觉得如果通过这样一种更深入的社会学层面的讨论的话,“原生家庭”这一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现代化的一些革新,理顺一下我们的代际关系,使我们的家庭教育更加合理一些。如果媒体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报道能够做得更具有学术性、更客观,更中立、更多元、更深刻的话,起一种讨论或者引导作用,我觉得在“原生家庭”这个话题被关注的前提下,能产生更多的更好的一种社会效益。
▍ 国内研究
知网关于“原生家庭”一词的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国内与原生家庭相关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自2002年到2018年,学术界对于原生家庭的研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原生家庭相关的中文文献数量从2015年起有大幅度增长。
(国内相关研究数量及变化趋势,来自知网对“原生家庭”一词的指数分析)
对 “原生家庭”的研究主要集中分布于社会学及统计学(24.50%)、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17.88%)以及心理学(13.25%)三大领域,政治、特殊教育、文学艺术、精神病学等其他领域也有涉及。
在《大学生心理适应:原生家庭的影响》一文中,苏州大学赵郝锐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国内外对于原生家庭的研究情况,具有一定参考性。他提到,在解释原生家庭的影响时,学者们常用家庭系统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该理论普遍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每个家庭成员都生活在这个系统中,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与整个家庭有关,而不仅仅是由于个人问题。
他还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原生家庭的诸多实证研究。一些研究发现,原生家庭与个体心理障碍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功能失调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影响个体心理社会行为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成年期情绪管理及心理健康等问题。
而在婚姻关系上,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婚姻状况(尤其是婚姻冲突)能够影响个体成人期亲密关系。父母冲突较多会使个体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更易破裂。目睹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则会导致个体成年期的暴力行为。
此外,国内的一些研究关注家庭环境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关注原生家庭对留守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等特殊群体的影响。
(登上微博热搜的苏大强表情包,by@马里奥小黄)
参考文献
[1] 央泉,周荷风.原生家庭的创伤——Bowen理论视域下的《奥丽芙·基特里奇》[J].外语与翻译,2018,25(04):53-57.
[2] 赵郝锐. 大学生心理适应:原生家庭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7.
[3] 黄华.原生家庭对婚姻关系的影响:基于Bowen理论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6):85-86+202.
[4] 李彤.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原生家庭教育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左拔镇云山村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28(03):37-40.
[5] 骆敏灵,熊卫,马旻,张建军,李轶琛,马筠,徐汉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原生家庭互动模式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11):840-845.
[6] 凤凰网文化.《都挺好》:泛滥的原生家庭决定论,加固了阶层的刻板印象.https://culture.ifeng.com/c/7lFEsrBITtw
爬取微博
@新京报
https://m.weibo.cn/detail/4349366438767086
https://m.weibo.cn/detail/4354478536790966
https://m.weibo.cn/detail/4353126859407840
@Vista看天下
https://m.weibo.cn/detail/4346548969570783
@人民日报
https://m.weibo.cn/detail/4354598380465550
@头条新闻
https://m.weibo.cn/detail/4353061545986837
@电影影视评论
https://m.weibo.cn/detail/4353307877080843
@娱乐圈同学
https://m.weibo.cn/detail/4345773032809253
@猫丸酱w
https://m.weibo.cn/detail/4345803927807936
@颜王爷
https://m.weibo.cn/detail/4353334468686276
@娱乐捞饭 12
https://m.weibo.cn/detail/4353305905800119
@娱粑粑 13
https://m.weibo.cn/detail/4353305003484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