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南京安神殡葬4000253450城乡社区工作者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南京安神殡葬4000253450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关于“大力表彰先进城乡社区组织和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要求,充分展示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良好精神风貌,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共同开展了2018年“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宣传推选活动。按照优中选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城乡社区治理改革创新成果的原则,遴选出10 名“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候选人。
日前,中国社区报记者奔赴各地,对10 名“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进行了一对一的采访并推出系列文章,让我们一起跟着记者,看看他们的故事,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最美社区工作者”在我们身边涌现。
王波:好人就在身边
“向磊,慢点穿珠子,不急,一颗一颗的来。”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文卉苑小区的阳光家园内,百步亭社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波正手把手地教向磊穿珠子。自幼患有脑瘫的向磊连刷牙这些生活小事都不会,在王波的帮助下,如今的他不仅能走出家门,还成为了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
在文卉苑阳光家园,王波是“王妈妈”“王阿姨”“王姐姐”“王妹妹”。她平日里异常繁忙,不过就算再忙,她也尽量抽出时间来这里,看望这些她心里记挂的社区残疾人。2012 年7 月,百步亭文卉苑建成,一下子住进4200 多户居民,大多是困难、特殊人群。很多人捏了一把汗,“百步亭会不会乱?”王波选派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支部书记到文卉苑,老支书带来一批老党员楼栋长,老党员培育了一批新的楼栋长,楼栋长动员每一名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在王波的倡导和支持下,2013 年5 月文卉苑阳光家园正式开园。周一到周五的早晨九点,这些残疾居民准时入园,下午四点半离园。中午有提供的免费午餐、下午有营养水果餐,在这里手工课、康复训练课、唱歌娱乐交叉进行,在这里残疾居民的动手能力和智力得到了提高,增强了自信,也慢慢学会了怎样与人接触交往。
百步亭社区的居民见到王波,常常拉着她的手说:“王波书记,您是我们的贴心人。”王波把百步亭社区居民的事儿装在心上,时刻牢记。王波1983 年入党,在大学当过老师,1995 年来到百步亭社区。她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扎根在百步亭社区,为社区居民服务。“铭记入党誓词,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可以发光发热。”王波这样说。这些年,百步亭社区建起了一呼百应的强大党组织。20 多年来,她几乎走遍了百步亭社区的每家每户,为居民排忧解难20 多万件,将温暖和亲情送到了百步亭社区的角角落落。
王波坚持“党建引领”,带领老百姓永远跟党走,她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创新的“百步亭社区党建工作法”已在全国推广。百步亭社区党委有9 个党总支,下辖25 个苑区。王波说,基层党建的关键是人,每名支部书记就是一名“动车”司机,调动起每个党员的积极性,没有办不成的事。
王波身先士卒,要求百步亭社区的工作者树立“居民永远都不错,我们永远有不足”的理念,实施“亲情服务、规范管理、从小事做起、从好事做起”的服务宗旨,要求百步亭社区服务做到“三全”,即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服务过程不说“不”字。
百步亭社区居民18 万人,有4 万多人是志愿者,76 岁的老党员吴淑珍是其中的一位。“我能为社区做贡献,是社区关爱的结果。”吴淑珍说。几年前,她家里遭遇重大变故,一度举债无门,她鼓起勇气走进党群服务中心。得知此事,王波自掏腰包,塞给她一万元现金。“发展志愿者,一定要关爱志愿者。”吴淑珍说。“社区工作一定要尽量满足居民需求。”有着42 年党龄的张丽畅谈体会,康和小区有一个绿化带,不少居民抄近路踩出一条小道。大家反映之后,以为社区会采取措施禁止穿行。没想到王波说,大家都从这里走,证明有这个需求,“铺上石块,做成一条景观路。”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王波常常会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
18 万居民的百步亭社区,困难和问题可想而知,但王波总是乐此不疲、充满激情地一一化解。她说一切源自心中的爱,她的网名叫“三好”,意思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我要为这些好添砖加瓦。”
文卉苑阳光家园,又一次响起了熟悉的旋律,弹琴伴奏的是患有自闭症的冲冲(化名),在王波的资助下,他的钢琴弹奏水平已经达到了10 级。居民们齐声歌唱,感谢这个美好的新时代,“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牵牵手,旅途就有了伴侣;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帮帮忙,生活就少了风雨……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好人就在身边,也许就是自己。”(本报记者 李 红)
左文学:新塘约的“领头羊”
在三年之内,他让一个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华丽变身为“小康示范村”,村庄治理井井有条,家家户户安居乐业,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既不是专家学者,也不是不差钱的企业家,他就是土生土长的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
到底是怎样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给一个村庄带来这么大的变化?带着这种疑问,记者走进了塘约村,近距离感受左文学的治村之道。
说起塘约,生于斯长于斯的左文学非常有感情。村里的三千多村民他都认识,谁家的大事小情他也了然于胸。如果不是一场变故,塘约村也许还会延续原来的轨道,他也继续着四平八稳的日子。
2014 年6 月3 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冲毁了塘约的村舍农田,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是家园已经被泥泞覆盖。曾经美丽而贫困的塘约,除了更加贫穷,什么都没剩下。
凭着村集体经济和各家各户账面上那点儿钱,重建家园谈何容易。
直面贫困,左文学和村民们痛定思痛,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过日子了。“穷则思变”。左文学和村民们下定决心要走出一条发展新路。思来想去,大家把目光聚焦在土地上。以前,塘约村的许多村民外出务工,家里的农田或者租给别人耕种,或者干脆撂荒。
左文学想:“塘约村过去贫穷,穷在没把农民组织起来,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必须将土地集中起来,由村集体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全村村民脱贫致富。”
经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的反复商讨,村支两委决定成立以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塘约村金土地种植合作社,村民可以流转土地,或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走村社一体抱团发展的道路。
2014 年年底,塘约村金土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流转一个村小组的土地种上了莲藕,第一桶金挣到了86 万元。合作社有了收益,村民们参与的热情也高了起来。2015 年年底,全村70% 的土地流转进入了合作社,2016 年年底,全村所有土地实现全部入股。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 年的不足4000 元,到2016 年的10030 元。村集体经济从2013 年不足4 万元增加到2016 年的186 万元。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塘约村富了,这些数字不仅显明业绩,更证明左文学和他带领的村两委班子的能力。
左文学认为,塘约村发展之路中最重要的两条经验是: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及村民自治。全村通过网格化的方式,组建网格党支部3 个、党小组11 个,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落实村里的决策,受理群众代办事项,将大事化小、小事解决在萌芽状态。把党的力量延伸到了村组农户,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塘约村用“积分制”和“驾照式”量化扣分管理党员和村干部党员。明确了每位党员的“责任田”,每个月一次积分,对全村52 名党员进行考核。让每名党员都自觉成为一面旗帜。组织全村过半以上的党员及群众对村干部的工作成绩以“驾照式”扣分形式测评,全年得分情况与村干部年终绩效及职责挂钩,测评低的就“下岗”,由有能力的人接任。
村民代表大会是塘约村的最高权力机关。重大决策事项都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充分发扬民主和村民自治。塘约村的“红九条”和“黑名单”就是村民合议治理民风的结果。针对村内动辄摆酒席、铺张浪费等现状,村民代表大会专门制定了“红九条”的村规民约,组建3 支专业服务队,无偿为村民提供“一条龙”酒席代办服务,以“理事会包办”推行婚嫁酒席,违规者就列入“黑名单”,有效改变了过去大家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
如今的塘约村,民居靓丽,农田葱郁,道路整洁,基础设施完善。打工在外的村民纷纷回来参加了合作社里的运输队、创业中心,田间地头总能看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村小学内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左文学带领大家打造的新塘约的过程充分说明:城乡社区工作者只要怀着一颗为民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力量,信任群众、依靠群众、调动群众的创新性,就能变出一片新天地。(本报记者杜丽丽)
付秀秀:二十年用心“经营”让老社区越来越有人情味
准备党务技能大赛、组织文艺演出排练、装修养老服务中心……这段时间,付秀秀忙得不可开交。记者见到她时,她刚刚巡视完社区回来,疲倦还挂在脸上。
“社区是我的家,居民是我的家人,我要尽力为这个家办好事,让这个家更有人情味。”这是已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的付秀秀的事业箴言。付秀秀是江西省高安市筠阳街道筠泉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她用行动践行着为这个“家”办好事的初心承诺,居民亲热地称她为“秀书记”。
01
党员就要比别人要求高、做得好
初见秀书记,温柔、亲切是记者对她的第一印象。交谈中,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她胸前佩戴的党徽。
“党员就要比别人要求高、做得好。”付秀秀讲述了她的入党故事:“1990 年,我毕业后被分配到筠阳镇党政办,从事文秘工作。好多同事都是党员,每次开党员大会,我都很羡慕。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党员就要比别人要求高、做得好。”后来,付秀秀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98 年7 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自己也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了,很自豪。”
1998 年付秀秀被分流到了居委会工作,从一名乡镇干部变成了社区工作者。“说实话,当时自己是有想法的,那时我25 岁,觉得年轻人在社区工作就是浪费青春。”迷茫时,付秀秀反复告诫自己:“想想在党旗下立过的誓言,如果这点委屈都受不了,你就不配做党员。”后来,她慢慢调整心态,进入了角色。
2007 年,付秀秀担任筠泉社区党支部书记。“当了书记就要干出样子,不能丢了党员的脸面。”面对这个上万人的社区,付秀秀在心里暗下决心。
2017 年6 月,付秀秀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群众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她充分发挥党的十九大代表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社区建立起“秀秀工作室”,在居民身边搭建起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长期阵地,此外积极开展宣讲活动,她本人获评2018 年度“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2018 年8 月,社区党支部升格为社区党委,付秀秀作为党委书记,以担当实干的精神,大力实施党建核心工程,以网格为单位建立了11 个党支部,以小区或楼栋为单位建立36 个党小组,真正把社区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个小区每楼栋。
转眼间,在社区工作20 多个年头了。有人问她:“你这么风风火火的,不图名,不图利,图啥呀?”付秀秀笑而不答,但她心里明白,她是一名党员,就要对得起这个身份,对得起居民的信任。
02
给老人找个舒心的地方
天气渐冷,付秀秀放心不下社区养老中心的老人,下班前,她特意抽空来到老人身边,查看情况,叮嘱老人们添衣保暖。
“那时候也没想太多,就想给老人找个舒心的地方。”当记者问起为什么要创办养老中心时,付秀秀的表述很简单。她回忆说,2007 年重阳节,自己走访90 多岁的彭沉香老人家时,了解到老人家里因为开关线断了,就一直生活在黑暗中,再加上看到老人年事已高,每天吃饭都成问题,所以当时就冒出了成立社区养老中心的想法。
“当时看着那样的场景,挺心酸的,我就对婆婆说了一句话‘我一定想办法给您安一个家’。”
筠泉社区位于市区黄金地段,土地寸土寸金。为了找到合适的房子,她走遍了社区的角角落落,相中了步行街后面的一幢废弃两层小楼。经打听,原来这房子是市房管局的,付秀秀马上跑去跟街道办和市房管局协调,在她的争取下,房管局的领导同意把房屋免费提供给社区使用。为了节约资金,她带着社区工作人员自己动手,打扫、整理房子,南京丧葬4000253450光垃圾就清运了十多车,在大家的努力下,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终于挂牌成立了,彭沉香老人成为第一位入住的老人。此后的每天,只要有时间,付秀秀都要到养老中心看望一下婆婆。
2017 年,社区办公楼整体搬迁,在新办公楼的设计装修上,付秀秀腾出了两层用于规划建设硬件更好、功能更齐全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我们都有老去的一天,谁不希望有个人在身边照顾着,我也只是将心比心。”付秀秀的话很朴实,但在老人的心里,这份情义却比什么都珍贵。
多年来,她以社区为家、视居民为亲人,带领社区“两委”一班人,探索推行“五心”社区工作模式,通过抓党建强核心、抓共建暖人心、抓治理保安心、抓载体聚爱心、抓阵地乐民心,做到了服务精细、贴心。
03
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筠泉社区地处高安市老城区,始建于1969 年。辖区面积0.6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12556 人。
付秀秀告诉记者,由于长期在这个社区工作,社区的每个角落、每户居民她都熟记于心。在她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很旧的日记本,这是她的“社区困难家庭簿”。付秀秀一有空闲就上户搜集民情,将每个困难家庭的基本情况建档存簿,并给对方留下自己的电话。这本家庭簿成了她延伸千家万户的工作“触须”。
在入户走访中,付秀秀发现很多居民都有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于是,她买来心理学专业书籍,通过学习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依托公益团队专门建立了社区心理咨询室,为居民免费提供心理疏导、家庭矛盾调解等服务。
社区工作重千斤,社区社会组织挑八百。付秀秀一直把志愿者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从最初社区成立起的“义工服务一条街”到如今的新社区“志愿服务”之家,爱心在这里传递,奉献在这里延伸。如今,各式各样的社区社会组织给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社区成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
“我们社区虽然老旧,但人情味很浓。”“子女多次要给我和老伴换新房子,但我们不舍得离开这里。”这是居民们对付秀秀工作的肯定。
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为付秀秀自己和筠泉社区收获了满满的荣誉。社区先后获得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荣誉。付秀秀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爱岗敬业模范等诸多荣誉称号。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付秀秀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荣誉背后是居民殷切的希望,也是社区不断前行的动力,我更要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本报记者 晁丹丹)
任红梅:在平凡中体现不平凡
任红梅(右二)
“我们这的老老少少都认识红梅,没有一个不说她好的!”这是记者在入户采访时,居民对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桥头街道段南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任红梅的评价。话语朴实简单,却道出了任红梅在居民心中的分量。
乐观开朗、思维敏捷、个性直爽、干净利落是记者对任红梅的第一印象。49 岁的任红梅从事社区工作已有十个年头,谈到社区工作,她总有说不完的话。2017 年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2018 年荣获新时代最美人民调解员、当选为全国第十二次妇代会代表,被聘为山西省人民调解专家库专家,并先后获得山西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01
干就干好首创鸿雁品牌
“小范,把明天早上的例会安排一下,看大家在网格巡查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小史,一会我们去入户慰问空巢老人,送一些蔬菜和过冬的物品……”一大早刚走进社区,这个穿着干练、嗓门洪亮的书记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处理了若干事项。
“我原本以为社区工作很轻松,干起来才知道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我有决心,既然干了就要干好。”到社区工作不到一年,任红梅就从矿区某社区一名委员成为刘家垴社区主任,后又被调配到段南沟社区担任书记一职,新的居民要了解、新的社区工作者要培训,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段南沟社区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工矿型城市社区,辖区阳煤集团原四矿是破产单位,社区内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地工作,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在本地,年轻人仅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回来,过着像候鸟般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况,任红梅把鸿雁定为社区的精神象征,创立了鸿雁品牌。她解释说:“鸿雁是一种候鸟,也是集仁、义、礼、智、信五种品格于一身的吉祥鸟,所以我们把奉献、责任、服务、创新、诚信作为社区的‘鸿雁精神’。” 鸿雁品牌创立后,延伸出了好多鸿雁项目。“社区里的老人有个特点,睡不着觉,早上起得早,晚上瞎溜达。怎么能在他们身上做点文章,让他们动起来,后来我就将小区内的党员、退休的热心老人组织起来,成立鸿雁社区巡逻队。老人遛弯的同时就可以在社里巡逻,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任红梅告诉记者。
“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冷漠症”问题日益凸显,曾经邻里亲如一家的关系也渐行渐远。为了打破这种隔阂,同时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任红梅领导成立了鸿雁艺术团,成立了舞蹈队、曲艺队等,现在社区天天有排练、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年年有艺术节。
段南沟辖区留守儿童多,却苦于没有青少年的活动场所。每到放学或者假期,孩子们不是玩游戏,就是拿手机刷屏,任红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她个人出资3 万元筹建亲情FAMILY 社会服务中心,辐射周边学校1.4 万名青少年,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法治宣传服务。
此后又成立了“遇到困难,你帮我帮大家帮”的“鸿雁邻里中心”,开设了“遇事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大家一起来评理”的“鸿雁邻里聊吧”。
任红梅带头创立的“鸿雁品牌”,满足了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使为民服务“实”了起来,创新模式“立”了起来,鸿雁形象“树”了起来。
02
小事不小真诚服务居民
“社区每天接触的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百姓小事,桩桩件件,对于每个居民来说却都是大事!社区代表的是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能看到大家的笑脸就是我最开心的。”任红梅笑呵呵地说。
“记得有一年除夕,一位老大妈忽然打电话给我,说她儿子把自己赶了出来,不让她过年。我赶紧出门把老人接回家里,看着老人情绪一直很激动,想着今天是除夕,就跟大妈说,您还没吃饭吧,要不我给您下饺子,我们一边吃一边说。”一句话,就让老人感动得流下眼泪。在任红梅的开导下,老人情绪慢慢缓和下来。后来任红梅把老人的儿子也叫到家里,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老人的孩子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老人道了歉。“看到母子俩和好如初,我把他们送出家门,看着小区里一扇扇窗户透出的暖暖灯光,我感到无比幸福。”
作为一名党员,任红梅时刻牢记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居民家中、送到群众心头。在一次鸿雁志愿服务中,任红梅认识了13 岁的男孩小城(化名),小城的妈妈已经去世、爸爸正在监狱服刑,他一直和60 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由于过早地失去父母的关爱,还要承担因爸爸犯罪给家庭带来的压力。小城变得内向、敏感、自我封闭。缺少经济来源,家庭生活更是捉襟见肘。
了解到这些情况,任红梅主动和小城结了对子,担任爱心妈妈,帮他辅导功课、陪他谈心聊天、给他买衣服、买书籍、买文具,时间长了,内向不语的孩子慢慢地接受了她。“有一天下班路上,我正在打电话,小城出现在我面前,我还没来得及多想,他就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怯怯地叫了一声:‘主任妈妈好!’我一愣神的功夫,他已经飞快地转身跑远!”望着小城的背影,任红梅心中五味杂陈。
籍此,任红梅总是笑着说:“社区虽小,服务最大。作为一名基层岗位上的普通党员,我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我的工作就是为大家服务,只是坚持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坚持做一个踏踏实实为百姓服务的勤务兵。”(本报记者 李有杰)
米培莲:民族村的女书记
米培莲(左)
泰山脚下,汶水河畔,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省庄镇最东端坐落着一个纯回民村,现有村民274 户、1010 人,耕地面积475 亩,共有党员27 名,村“两委”班子成员6 人。
从泰山区驱车向东行驶20 分钟左右,一个现代化的民族特色村展现在眼前:一站式为民服务中心,净水服务站,功能齐全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平坦的水泥马路连接到每家每户……
但在过去,东孙村却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乱子窝”,村集体负债50 多万元,村居环境脏乱差,是个出了名的穷村、乱村。说起村里的变化,不得不提东孙村的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米培莲,她靠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和一颗希望让乡亲过上好日子的真心,让东孙村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路上越走越宽阔。
01
关键时刻勇于担当
2001 年,米培莲担任东孙村党支部书记,摆在她面前的东孙村是全镇的老大难村。
村里电网总是断电,地里经常浇不上水;果园被砍光哄抢,窑场被乱圈乱占,村小学被圈占养奶牛……村“两委”成员因为工资无着落、工作难开展,相继撂了挑子,在米培莲接任前,三年换了四拨人。
“米书记刚上任时,村里的环境非常差,以前我们出去都不愿意说自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当时,土地都被村民侵占了,窑厂承包费用收不上来,也没有村‘两委’,要想开展工作非常难。”村“两委”成员杨建霞告诉记者。
“咱这个村谁干书记都一样,白搭”“怎么书记还选了个女的,村里更没戏”……不仅村民质疑,米培莲的家人也全都反对,在他们眼里,东孙村就是个“烂摊子”。“都劝我别干,特别是我母亲,她说要是我干的话就和我分家。”米培莲回忆起当时上任之初的情景哽咽了。
“什么时候,村里能像个样?”“我们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生活吗?”“女孩们啥时候穿上时髦的衬衫?”米培莲对生养自己的村庄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还抱有特别美好的期待。
“我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应该为村子的发展做点什么,而且要干就得干出个样来,才对得起乡亲们。”为此,她不顾家人反对,咬着牙挑起了东孙村的担子,并对村民承诺,“我当选为这一届的支部书记,我们一定为咱老百姓多办好事、办实事,彻底改变咱村穷乱的面貌。”
02
要想富先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米培莲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在一本十几年前的工作日记上,米培莲这样写道:“8 月28 日这天,我真难忘,这天修路投标,头一天晚上九点,有头牛突然间病死在牛栏里,我的心里难受极了。”“9 月1 日早八点,又一头奶牛突然出事死了,我的心就像刀割一样,价值三万多谁不心疼。”
原来,修路采取统一招标,有人想贿赂米培莲,但被她拒绝。在投标前,她家仅有的两头牛都被人下药毒死了。“我的老母亲趴在牛头上哭,丈夫急得要跟我离婚。”米培莲说,她在家人的埋怨声中,在院子里坐了一夜没合眼。当时家里收入全指着这两头牛。没办法,她贷款让大儿子去上了大学。
她的大伯和两个哥哥都是从事建筑承包工作的,也想通过米培莲获得工程承包权。米培莲不但没有答应,还给他们下了死命令:“村里工程的活儿你们别参与!”为此,几位亲戚很长时间不与米培莲来往。
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一条长500 米、宽6 米的高标准水泥路建成了。竣工通车那天,全村人比过年都高兴,孩子们在路上跑来跑去,老人们坐在路边笑得合不上嘴。
03
发展产业振兴乡村
路修通了,得想法子发展村里特色产业。米培莲从小在东孙村长大,知道村民有饲养奶牛的传统,但奶牛都散养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既不卫生也不好管理。为此,米培莲想到了建一个高标准的养牛基地,将所有养殖户都集中到一起,既可以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又可以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
但资金从哪来?米培莲想到,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方面,政府有扶持政策,就连夜写了份申请报告。第二天,她拿着报告,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到泰安市民宗局争取资金。泰安市民宗局相关负责人看到东孙村的规划后,通过实地考察,拨付了20 万元扶持资金。
她又和村“两委”成员四处奔走,联系施工队,采取集体支付一块、施工队垫支一块的方式建设奶牛场。为了尽快建成牛场,米培莲和建筑工人一起奋战,需要协调时,她就是村干部;需要干活时,她就是工人。两个月的时间,占地30 亩、可容纳600 头牛的奶牛场建起来了。
米培莲把养牛基地租给养牛户,还帮着养牛户贷款买牛。渐渐地,一些周边养殖户也过来养牛了。一边收承包费,一边建牛场,就像滚雪球。全村奶牛数量由不足400 头迅速翻番,村民收入快速增加。
如今,奶牛场已转型升级为肉牛饲养基地,养牛大户米西恒对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村里存栏量一共1000 多头,我家有60 多头,每年纯收入大概10 万元左右,过去出去打工,也挣不了那么多钱,我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一条腿跳着走,哪有两条腿跑得快”,村里需要再多条路子,才能发展更快,东孙村成立“东华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发展苗木花卉种植,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建设了沿街商业楼,引进幼儿园、餐饮等项目。党的十九大之后,米培莲又在村里建起了占地11 亩的采摘园,“我们想借着乡村振兴这股东风,继续发展产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米培莲已经在这块土地上忙碌了十多年,她变得苍老了,身体也大不如以前,但她的初心却始终没有变过——要干就得干出个样来,才对得起乡亲们,才对得起生她养她的这片土地。(本报记者 陈丽英)
汤亚平:从“爱心天使”到“全科社工”
汤亚平(右)
在基层耕耘28 年,她是青年党员志愿者眼中的“书记姐姐”,她是帮妇女创业就业的“老板娘”,她是独居老人眼里的“孙女儿”,她是社区居民眼里的“管家婆”……她有多种“标签”,每个“标签”背后都有一个暖心故事。
她是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雕庄街道中海荣盛社区工作站站长汤亚平。
01
病人家庭的“私人医生”
晚上十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汤亚平接起电话,神色凝重。她一边简短问诊,一边带上急诊箱赶往老人家中。
居民徐昌云家中老太太昏迷不醒,向汤医生紧急求助。老太太年迈多病,经医院治疗无果,一直在家实施临终关怀。测血压、量血糖、汤亚平采取一系列急救措施终于让病人苏醒,忙完结束回家,已是深夜12 点。
认识汤亚平的居民手机里都留有她的电话,汤医生随叫随到。社区的200 多位怀孕、生育的宝妈,都知道汤医生的微信,无论什么时间、什么情况,只要@ 汤医生,都能得到她专业的健康咨询和保健服务,贴心又周到,汤医生俨然成了宝妈们特定的“私人医生”。
从踏出校园大门,汤亚平就在中村村卫生室当了一名乡村医生。经过努力学习,汤亚平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殖健康师、残疾人康复师、执业助理医师等资格证书,成为了卫生服务站里的全科医生。她利用自己所学常年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健康咨询及残疾康复服务,是居民身边温暖的“守护天使”。
02
社区居民的“贴心人”
汤亚平的一天平凡而忙碌。一早,通过“掌上社区”发送“新闻早班车”、政策宣传,上午安排社区日常工作,下午解决居民诉求、走访居民、帮助调解矛盾,晚上通过“掌上社区”与居民沟通交流。一天满满当当,一刻不得闲。
这天,汤亚平像往常一样来到中海凤凰熙岸何凤英老人家里,给老两口量血压,询问老人身体近况。
一进门,何凤英老人就拉着汤站长的手不撒开,“她把我当亲人,我的困难她都帮我办得妥妥帖帖,我心底里感谢汤站长。”老人动情地说。
老人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经历。女儿离异,精神二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老伴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何凤英老人身体也不好,有高血压。长年照顾家人、加上承受较大精神压力,何凤英老人一度感觉撑不下去了。她搬到社区两个月后,为了办理女儿户口迁移的事情,打电话向素未谋面的汤亚平求助。汤亚平立即为老人代办了户口迁移手续,还协调办理了低保家庭变更、残疾证迁移、居民医保变更缴费手续。老人如果感到心情压抑,就会给汤亚平打电话。她陪老人聊天,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成为老人唯一的精神依靠。“汤站长就是我的亲人,社区就是我的家。”老人泪眼婆娑,从老人的眼神中看到了由心底而生的真情,有感激、有信任、有感恩。
帮居民协调移建公交站台、协商解决商户油烟问题、为老年人增设休闲座椅、增设“ 宠物厕所”、策划“家庭抖音大赛”……汤亚平所做的点滴“小事”,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她说:“把人心聚在一起,什么事都能办成!”
03
孩子心中的“爱心妈妈”
周末,汤亚平在厨房忙碌着准备晚餐,一个小姑娘在帮忙。小姑娘叫张杰,话不多,很乖巧,笑起来特别腼腆。记者与她聊起了她的高三生活、高考志愿和学校的点滴。一问一答中,她讲起了和汤阿姨的缘分。9岁那年,妇联“真情寻呼1+1”活动让张杰和汤亚平结缘,汤亚平资助她上学。按照助学协议,资助到张杰小学毕业。但汤亚平坚持一定要资助到她大学毕业。汤亚平除了每学年资助学费,还经常给张杰购买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饭后,汤亚平给张杰试穿新买的衣服,“真好看!”听到夸奖,张杰笑盈盈地低下头,眼神充满了感激。
爱心不断涌动。汤亚平积极参与泗阳民间助学协会“春晖小家”爱心活动,她发动50 余家爱心企业,近百位常州“爱心妈妈”,带去物资近千件,筹集善款近十万元。
28 年的基层生活,犹如一张画卷,汤亚平用暖心、真心、耐心,一笔一笔绘就了社区的多彩画卷,饱含了道不尽的家长里短、讲不完的社区温情。她如一株广玉兰,根植家乡泥土,在风雨洗礼后带来馨香;她如一朵向日葵,充满阳光,用爱心温暖每一位居民。
“基层工作吃的是良心饭,在基层坚持那么多年,我一直有着自己的那份执着,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给我滋养让我成长的土壤和根基也在这里,所以我愿意扎根基层,一直到我不能工作为止。”汤亚平朴实又坚定的回答,不仅是她28 年基层工作的心声,更是道出了万千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心声。(本报记者 张 竞)
杨春敏:她如三月春熙照进生命里
天还没亮透,杨春敏就来到了居民小曾家门口,将三岁多的诺诺背去幼儿园,临出门还不忘拿上孩子爱喝的饮料,这是她近一年来无数个早上要做的第一件事。
由于丈夫服刑,小曾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流离失所。杨春敏了解情况后,亲自报告街道,对接帮扶资金,帮小曾把老房子收拾出来,每日来看望母子三人,只要杨春敏没有出差,就亲自去接诺诺上学和放学,而诺诺分别时不舍得撒开杨春敏的手,让每一个旁观者深深动容。
这位把整颗心扑在社区,把居民当亲人、把社区当自己家的杨春敏,正是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的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她也是中共重庆市第四次、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她更是一位用真心实意书写出了“一心为民”四个字的“贴心书记”。
“企业破产以后,他们有各种情绪需要宣泄,如果说让他们感觉到党在他们身边,政府在他们身边,我们一定能够把大家再凝聚起来。我要让他们知道,基层党组织可以成为他们的依靠。”
杨春敏工作的团结坝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单位型社区,90% 以上的居民为原重庆特钢厂的职工和家属。2005 年,特钢厂破产,企业破产和转型的阵痛压在每一个特钢人的头上,社区人心涣散、破败不堪,杨春敏在这个关键时刻,挑起了重担。
初接手社区工作的杨春敏,吃了不少“闭门羹”。有些居民故意刁难,有些居民甚至连门都不开。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意见最大,杨春敏就带着社区工作人员,亲自动手整治。“有一个好多年都没有人下去过的垃圾坑,杨书记找来一根麻绳,绑在腰上吊下去,一点点把垃圾运上来,我们看了都很触动。”居民曾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社区环境愈来愈干净整洁,实实在在为居民们做事的杨春敏,也获得了大家的肯定。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杨春敏让一个环境脏兮兮,人心乱麻麻,秩序乱糟糟,问题成堆的“问题社区”重新焕发了生机。
“为社区群众服务,不是一阵子,更不是做样子,而是一辈子。我生活在这里,社区是什么样子,我的家就是什么样子。社区的居民是我的家人。如果我的家人需要我,我理所当然的要冲在最前头。”
记者跟随杨春敏书记走在社区整洁的路上,遇见多位居民同她热情地打招呼,在语速偏快的闲聊中,透露着杨春敏对居民情况的熟知,这位“贴心书记”真真正正将每一位社区居民放在了自己的心里。
9 年前,不满8岁的娇娇,父亲失踪,母亲服刑,无依无靠,杨春敏来到了她的身边,当起了她的“妈妈”。多年来,家长会、过年团聚……陪在娇娇身边的,总是“妈妈”杨春敏。
杨奶奶的儿子不符合标准不能办理低保,因此杨奶奶对杨春敏有过很深的误会,一见到杨春敏就会冷嘲热讽,可得知杨奶奶的儿子离婚后符合了低保办理标准了,杨春敏立即登门办理,后来又为杨奶奶的儿子和女儿推荐工作。老人的误会与敌意,终于被杨春敏的真心融化。
文首提到的居民小曾,不止一次地说:“杨妈妈几乎天天上门照顾我们,送娃儿去上学,要是没有杨妈妈,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里。”
14 年来,杨春敏和她的团队上门入户5 万余次,处置解决居民群众问题数千件。“不管我换多少手机,号码簿里至少存有2000 余个居民的电话。而我的工作就是让社区每户居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在第一时间想起我的号码。”“把群众的事当成我自己的事,才能为居民服务好,干好平凡的群众工作,这才是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杨春敏说。
“站在群众角度思考、做事,为居民服务好,居民自然喜欢你、认可你,群众说满意,才是硬道理!”
社区居民的生活冷暖是杨春敏心头最牵挂的。杨春敏在社区推行联动自治网格化管理,建立社区工作者“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民情走访工作机制。通过“三张清单”提高服务针对性,将辖区单位、居民群众的“需求清单”和辖区“资源清单”进行配对,再形成民生实事“项目清单”,使社区由“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合作”。
建立“阳光居务”“温暖居务”“牵手居务”这“三个居务”帮扶机制——党员和志愿者成为了服刑人员子女的“代理父母”、高龄空巢老人的“子女”,且联手促进千余名大龄困难失业人员再就业。为流动人员在社区开展“巷内无生人”活动,实施“345”工作模式,通过“开设新邻居服务窗口”“建立新邻居民情档案”“接纳新邻居生活方式”及“四位一体联动”“五个到位”规范管理,营造新型邻里关系。
一系列的创新管理,架起了社区联系居民的桥梁。2010 年,重庆市开始实施“电话民调”工作,杨春敏和她的团队把社区建设支持率100%、服务工作满意率100%、惠民政策知晓率100%作为工作努力的目标,在沙坪坝区的电话随机民调中,杨春敏和她的团队获得了居民满意度100% 的高分。
如今的团结坝社区干净、美丽、温馨,重新走向了团结,而杨春敏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团结坝社区居民过得更加舒心,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本报记者刘鸿桥)
热先古力·托乎提: 居民的难事是放不下的心事
热先古力·托乎提(前排左二)
“没有一个书记能像热书记这样做到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正在家里登记新社保号的王阿姨口中的热书记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中亚南路街道广州街社区党总支书记热先古力·托乎提。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她的背后站着群众;她没有显赫的地位,但却是居民群众的贴心人。她是孤寡老人的亲闺女,流动人口子女的热大妈,居民群众的好书记,社区工作者的领路人。
大家都说热书记给人以干练、朴实、风风火火的印象,社区工作十几年以来,她在业务上认真刻苦,努力提高个人素质;生活上勤俭节约,作风优良;工作上勤奋谦和,服从组织安排。她以社区为家,以居民为重,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群众的信任,把居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01
社区心
广州街社区的工作人员,很少有人上班迟到,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热书记每天来得很早。热书记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早晨学习,她总说:“我年纪大了,没有年轻人的高学历,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不落在别人后面。”她常常为了工作,半个馒头就对付了一顿饭,工作忙的时候,她就住在社区,吃在社区,泡一包方便面、掰一块馕饼子充饥。2014 年新成立的广州街社区,在成立当年就成功创建开发区(头屯河区)“五星级”社区,这在星级社区评选工作中是从无先例的。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同时,她不忘为群众排忧解难,自己利用节假日、下班休息时间入户走访、了解辖区情况,在到新成立社区的两个多月中她没有休息过,鞋底的花纹都磨平了,茶水和馕成了家常便饭,感冒发烧就在社区挂点滴。丈夫经常抱怨她说:“你也不比别人多拿工资,别人回家了,你却回不了家,你说你到底图个啥?”每当此时,热书记常常微笑不语,因为她的心中装满了社区的大小事务。
02
社区情
“热妈妈,热妈妈,我会好好学习的。”看到热妈妈来给自己开家长会,小一凡激动地说。
小一凡的妈妈是热书记在广州街社区的“结亲对象”刘妍,因她独自带着女儿生活,热书记便把小一凡当作自己的女儿,在学习上精心辅导,在生活上无微不至,每当热书记看到好看的裙子、衣服都会想到给一凡买一件。2018 年7 月刘妍因乳腺癌去世,年仅8 岁的小一凡交由年迈的奶奶照料,看着年纪还小的一凡热书记流下了眼泪,从此她将照顾一凡的担子接过来,一凡的家长会她去开,一凡的学习她来管,一凡的生活她来照料。
热书记的这种坚持影响着所在社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让社区孤寡老人多了“社区儿女”,让社区流动儿童多了“社区妈妈”。
2017 年10 月,热先古力·托乎提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从北京回来后,她走街串巷,积极为居民群众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先后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讲座100 余场,受益群众50000 余人次,把党的声音宣传到千家万户。
03
社区魂
她是自治区“最美新疆人”的提名者,是“乌鲁木齐市优秀人才”,是“开发区优秀建设者”,她是先进个人,是优秀共产党员,是学雷锋标兵,2017 年又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她曾把一部分奖金捐给长期瘫痪在床的居民张建新,又用其余的奖金将卫星路北二巷的围墙进行粉刷,并把民族团结等内容刷上墙。她解决了兴成花园小区绿化严重不足的问题,在她的多方奔走和努力争取下,在兴成花园小区种植苗木4000 余株。她先后协助烟草公司家属院小区、珠海街1 号小区、兴成花园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沟通协商,解决了收取停车费、楼宇照明设施不亮、电梯停运等一系列问题,受到小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面对困难,我无所畏惧,越是在这种时刻,越应该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因为我的背后是许许多多群众期盼的眼睛,我是社区党总支书记,就应该是社区工作的领路人。”热先古力·托乎提就是这样一名十年风雨,初心不改的老党员;一个敢于担当,牢记使命的社区领路人;一位作风优良,居民群众的贴心人,她依然在社区默默地奉献,用信念的微光点燃无限的希望。(本报记者 卫萌萌)
徐江丽:西北边陲残疾人的守护者
2018 年12 月21 日的石河子,白天气温近零下二十度。前晚一夜未停的雪,将城市覆盖在一片白色之中。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新城街道十七社区服务中心门口,徐江丽一早便和同事们一起扫雪清路。
47 岁的徐江丽梳着齐肩短发,喜欢安静地忙碌着。在社区,她总是眼含笑意地询问辖区残疾人的近况和需求,然后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或是用齐眉刘海下那双乌黑的眼睛尽可能地发现需要帮忙的人和事,随时伸出援手。
多年前,一次意外导致徐江丽的听力受损,使其成为轻度听力障碍患者。意外虽为徐江丽带来身体上的残疾,但同时为她打开另一片天地。这之后,她从一名卫生室大夫变成一名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
在与社区的残疾人沟通时,徐江丽总会近距离地站在对方身前,流露出温暖、随和的笑容,让人不自觉地感到亲切。
居民晏未英第一次见到徐江丽时,徐江丽的笑容就给晏未英留下了深刻印象:“觉得她很热心很热情,一见面就笑眯眯地问我家里现在享受什么政策。”从那开始,徐江丽就经常入户和晏未英患有自闭症的17 岁儿子刘宇皓聊天、谈心。
记者在晏未英的家里,看到刘宇皓用手握着徐江丽的食指,让“徐阿姨”一字一句地为他讲绘本里的故事。“小徐每次来,宇皓都很开心。有她在,我们就很踏实。”看着这几乎每周都会出现的场景,曾一度为孩子的病情痛苦不堪的晏未英由衷地说。
在十七社区,还有126 名像刘宇皓一样,生活上需要帮助的肢体残疾、精神残疾等残障人士。因为感同身受,徐江丽深深地了解残疾人在生活上的困难和艰辛——残疾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打击,更有来自心理上的压力。
“2007 年我来到社区开始做残疾人工作时,先对社区的残疾人情况进行了摸底,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听了很多残疾人和家属的诉说,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就想,能不能帮他们做些事情。”徐江丽开始了自己的思考。
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人的后代,兵团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徐江丽:迎难而上。为了用专业的社工方法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低谷、建立生活的信心,徐江丽分别在2009 年和2010 年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和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
她深入社区,了解到残疾人主要有社会福利政策、家庭扶助、康复与医疗救助、劳动技能和社会交往等5 个方面的需求,结合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策划了“牵手同行”助残服务项目。2013 年,在石河子市社工委、残联和社区“两委”的支持、协助下,成立了徐江丽工作室,和社区的社工每年精心策划,面向残疾人开展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促进残疾人身心康复、实现就业,使他们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与此同时,徐江丽依托社区、社会工作室的联动机制,构建了残疾人三层社会支持网络,建立了服务残疾人的长效机制,定期督导培训志愿者,先后组建了社区“阳光”和“爱心”助残志愿服务队。
为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服务的工作经历,使徐江丽更坚定了自己的心: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我的工作很平凡,就是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来帮助残疾人改变现状,消除心灵的阴霾。能够做社工这份工作,是幸福更是一份责任。”徐江丽笃定地说。
她深知,要为残疾人服务好,就必须掌握更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技巧。她提出引入精准帮扶理念,准确把握辖区残疾人群体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通过建立“重塑希望,心灵导航”残疾人就业小组、“沟通零距离”残疾人小组、“蒲公英手工坊”残疾人治疗小组、“创意无限爱心DIY”残疾人手工小组、“不残缺的爱”家属支持性小组等,开展残疾人趣味运动会、残疾人联谊会、“爱心温暖孤残儿童”等社区活动,精确找到每一个残疾人家庭的帮扶切入点。
通过不懈努力,徐江丽被誉为八师石河子市社区工作者的楷模,当选为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更在2015 年被评为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2016 年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2018 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和徐江丽接触过的人,都能感觉得到她内心善良的美和责任感。这份善良和责任可以让她不厌其烦地上门十几次,只为能敲开素未谋面的社区残疾人的家门,问一声对方的需求,叩开对方的“心门”;让自己十年如一日地照顾重度残疾人,重塑生活的自信,再次融入社会……
对残疾工作的倾情奉献,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其实她刚开始做社工项目时,我曾不太理解,甚至心里还有些怪她。但看到她这么忙碌又很心疼。”向记者回忆过往,徐江丽爱人邢纪勇的脸上虽然笑着,但眼中却是湿润的。
他明白,徐江丽十几年如一日的爱与坚持换来的是辖区残疾人的信任与口碑。这份收获也让邢纪勇逐渐理解了徐江丽的工作。“往后余生,我愿做你坚强的后盾,照顾你、支持你。即使工作再晚,我和儿子永远在家等你。”邢纪勇在写给徐江丽的信中这样说道。
“石河子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徐江丽所做的点点滴滴,正是兵团精神的一个体现。”石河子市社会工作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勇锋说,“地处国家的西北边陲,新疆的事业需要大量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来支援建设。拴心留人便成为我们的一项重点工作。徐江丽正是用她的爱与坚持,为居民群众营造了幸福、和谐稳定的生活。”
石河子,新疆的建设需要更多像徐江丽这样的社会工作者,用爱和奉献,汇成温暖人们心田的清流,让社区成为更加和谐的家园,让多民族居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本报记者赵雪)
路亚兰:生命的价值在这里升华
冬日里的长春寒风刺骨,即便是过了午后也透着丝丝寒意。但当记者走进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长通街道龙兴社区的会议室时,却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温暖,这温暖,并非全是暖气的温度,而是来自现场融洽和热烈的讨论氛围。
“我们要将这些惠民政策弄懂吃透,并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解释给他们听,让社区的困难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政策,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这是我们社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坐在圆形会议桌中间的龙兴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路亚兰正在拿着一本厚厚的长春市惠民政策,跟社区工作者们一起就政策名目、范围、补助标准等逐条进行学习和讨论。
路亚兰,女,54 岁,中共党员,现任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长通街道龙兴社区党委书记及居民委员会主任。1989 年,24 岁的她就当上了居民委员会主任,那时,由于居民委员会工作收入微薄、事情繁杂,主任都是由退休在家又爱管些事情的老大娘担任,年轻的她经常在开会时被一群老大娘围在中间,成为会场的一道“风景”,邻里的一项谈资,大家都认为她做不了多长时间。然而,在这个岗位上,她一干就是30 年。
这30 年来,路亚兰走百家门,进百家户,知百家事,解百家难,30 年的风风雨雨,30 年的酸甜苦辣,她用真心焐热了一个个经受困苦的家庭,用爱心呵护着一颗颗饱经风霜的心灵。
“今天孩子怎么没去幼儿园啊,学前教育咱也得重视啊!”
“老张你有空来社区登记下,附近有几个超市在招人,你腰不好,帮人换煤气罐的活以后就不要干了!”
每当路亚兰在社区里走访,居民们都会簇拥过来热情地和她打招呼,有的称她为“路书记”,有的叫她“亲闺女”,还有的叫她“老妹儿”……每个居民家有几口人、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这些信息也都被路亚兰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要对得起百姓的信任,要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是路亚兰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一名社区党委书记,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路亚兰自己出资制作了2000 张社区连心卡,卡片正面印着她的照片、名字、办公电话和手机号码。路亚兰的手机24 小时开着,方便群众随时找到她。
2016 年9 月,路亚兰带领团队成立了南关区兰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服务中心有专业的社工师10 人,法学硕士1 名,16 支志愿者服务队,在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失独家庭的陈女士是路亚兰的一位服务对象,其丈夫和独生子在不到一年里相继去世,沉重的打击使得陈女士一蹶不振。对此,路亚兰坚持每周到家中探访一次,陪她说话,引导她看到生活的希望,鼓励她来参加“失独家庭社心相伴”小组活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陈女士开始尝试新的生活,不再萎靡不振。通过陈女士的变化,路亚兰和她的团队看到了社工服务的价值所在。路亚兰便把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融入社区工作,如今,她所在的社区已经成为长春市社区社会工作的一面旗帜。
下岗再就业问题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也是路亚兰这个社区党委书记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的饭碗和生存问题,更为政府工作减了压,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实践中,路亚兰总结出社区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有两招:第一招是广泛联系社区单位,她经常到各社区单位进行走访,积极为他们协调各种事情,与他们处朋友、建立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争取就业岗位;第二招是挖掘身边资源,利用多种渠道为社区下岗职工安排就业。
社区有一名患脊柱炎的大学生小孙,当时家里仅靠他母亲700 元的退休金来维持基本生活。为了给他治病,家人要卖掉房子。路亚兰得知小孙家的情况后,主动帮助小孙的父亲安置了工作,又帮小孙联系到了一份在长春市卫生科技印刷厂排版员的工作。路亚兰请社工在他上岗前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有利于他更好地从事本职工作。还找到印刷厂厂长跟他谈了小孙的家庭情况后,厂长为小孙在食堂办理了饭卡,解决了小孙因为行动不便中午回家吃饭难的问题。持续的关爱使得曾经有过轻生念头的小孙变得乐观积极,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2011 年10 月,路亚兰被查出患有甲状腺乳头状癌,突如其来的噩耗给她带来沉重的打击。此时,一直关爱她的上级领导给予了她极大的关怀和支持,让她勇敢的面对病魔。手术后,路亚兰身体不如从前,同事们也都很心疼她,劝她说:“路姐,你在社区干了几十年了,付出够多了,以后你就别那么卖命干了!”同事们的话让路亚兰很感动,但她却说:“生命要有价值,如果因为疾病我就放弃了事业,放弃了一个党员、一个劳模的理想信念,那我宁肯放弃生命!”经历了痛苦的手术、经历了常人无法接受的放疗,痊愈后,路亚兰回到社区上班,前来办事的居民都说她还像以前那么有干劲,其实只有她自己清楚身体状况,但无论多么累,她说都要坚持下去,要对得起党员、劳模的称号。(本报记者 王馨娜)
《中国社区报》2019年3月1日第5-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