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南京白事服务网4000253450情“大考”—— 做好自己的答卷

内容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南京白事服务网4000253450不仅对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国际局势更面临多重不确定因素冲击,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带来深刻影响。疫情“大考”下,无论是国际、我国还是内蒙古,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答卷。

  关键词:疫情 考验  高质量发展

  2020年农历庚子未开,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席卷全球。截至目前,疫情蔓延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累计确诊病例突破420万例,现有确诊病例240多万例,处于疫情震中的欧美感染人数仍未见峰值。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国际局势更面临多重不确定因素冲击,而且毫无例外地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经历了三个关键时间点,牢牢把握住60天的抗疫时间窗口,坚决遏制住了境内疫情肆意蔓延,并保证了复工复产保运行工作有序推进。第一时间节点(1月20日—2月21日):在阻击疫情肆虐的关键时点,采取强力干预举措,阻断疫情传染源,有效控制疫情传染峰值上升,力争缩短疫情时间长度。第二时间节点(2月10日—3月12日):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关键窗口期,密集推出政策组合拳,坚定实施“两手抓”“两不误”举措,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保经济运行,有效推进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不断巩固和拓展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第三时间节点(3月12日—3月27日):在中国始终同世界携手抗疫过程中,将中国为西方争取的“抗疫”宝贵时间、宝贵信息、宝贵经验,及时发布分享世界各国,为推进疫情防控国际交流合作做出贡献。

  与这三个时间节点和疫情交叠下的各种“情”和“危”与“机”不容小觑。如“疫情”下的国际“油情”“股情”“社情”“政情”“民情”等交互凸现,可能引发的金融、能源、粮食、投机资本等次生危机,以及面临的未来全球供应链安全和产业链、价值链重塑等等挑战。同时,在国际大背景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秩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握科技变革与文明繁荣共生等方面将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疫情是对我国的一次深度检验、一次综合性“大考”

  (一)从全国看,应对“大考”,做好自己的答卷尤其关键

  1.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考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步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低于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水平(-0.1%)为负增长,中国经济可能“V型”增长。世界贸易组织《2020-2021年世界贸易展望》研判:新冠病毒大流行颠覆全球经济,2020年世界贸易将下降13%-32%,降幅可能超过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贸易衰退。国内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率将止于1-2个百分点,即从2019年的6.1%下降至5%-4%,中金预测为2.6%,日本野村预测为1.3%。数字增长固然重要,但没有合理的经济增速,就谈不上发展,更重要的是增长质量和发展方式。从外需看,这次疫情带来的危机更明显地体现在全球供应链受损,逆全球化趋势走强。短期内面临有产能无订单、内外部需求萎缩,长期将面临生产链转移,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出现收缩性调整,将对我国出口导向型供应链体系形成冲击。因此,客观把握更长时间对我国的深度影响和如何调整应对举措至关重要。从内需看,我国经济形势已经开始触底反弹,处于相对合理增长区间。受疫情及其带来的危机影响,在短期内出口增长空间受限和消费恢复增长均有难度的背景下,未来经济增长如何依靠最终资本形成的贡献,如何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庞大外需产能回援或转向国内需求,如何依靠提质增效扩大国内最终消费,同时,加大以创新型新基建和补短强弱型新基建为主导的投资力度,如何配置好应对全球化转型期的内外需兼修兼顾的扩大内需全球化战略显得尤为迫切。从创新驱动看,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指数在全球126个经济体中首次进入前20名,2019年已提升至第14位。从收入目标看,我国咬定实现“三大攻坚”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放松,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4年突破2万元大关基础上,2019年又突破3万元大关,为“扩中等收入群体”提供了巨大空间,这均验证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趋于坚实。从开放带动看,随着我国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大战略的持续推进,区域结构得到深度优化重塑,区域竞争力在开放驱动、创新驱动、市场化驱动下,具备了实践全球化趋势下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强大支撑能力,这将更加有利于我国成为全球生产中心、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更加有利于我国有效应对全球以价值链为核心的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和格局变化。

  2.提升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的考验。本次疫情对各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深远。这场“大考”中,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面对疫情,我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现实版西方民主制度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与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党和人民利益的体制下所无法比拟的。但也应看到,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法治建设、应急管理、舆论监督,以及政府治理、城市管理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包括社区管理“衙门化”与街道办居委会的行政化、为民直接服务功能的长期弱化、干部管理风险和处置危机的能力不足,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土壤未彻底铲除等问题有待化解。针对疫情带来的公共卫生、公共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以开放思维互学互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好的模式。从完善制度层面,着力构建科学系统完备的国家应对重大公共危机制度体系;从健全法律法规层面,建立以《国家安全法》《全国紧急状态法》和《灾难和紧急事件援助法》为核心的危机应对法律体系;从政府治理层面,树牢真正把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行政法治建设,彻底清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淡化官本位为核心,推进干部制度全面深化改革;从媒体介入层面,建立健全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媒体监督功能,强化政府及公务员与媒体互动,使媒体真正承担起政府“危机信息代言人”的重要角色;从国民危机意识层面,积极构建“防灾型”社区,培养全民危机意识、自救互救技能和心理应对能力;从城市治理层面,重新审视健康城市规划,加强社区健康治理和“社区医院”服务功能建设等。

  3.应对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考验。疫情蔓延导致全球化面临空前挑战,推进全球化、维护全球供应链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扩大中美间互利合作、合作共赢局面将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形势。从国际看,由疫情煽动的“油情”“股情”等各类种情形异动,以及随之发生的剧烈变动震荡,将为后疫情危机时代带来多大程度冲击、埋下多少潜在危机无法预判,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将进入负增长区间。从国内看,我国巨大的创新量产市场、多效合一的政策组合功能、清晰明确的目标任务、加上化危为机的行动方案等,都将为我国有效应对疫情“大考”,有效逆转全球经济大衰退趋势,汇聚了更多选项的中国增长方案和中国发展智慧。正如习近平主席2020年3月26日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所强调和呼吁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各国应采取共同举措,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发出有力信号,提振世界经济复苏士气。

  (二)从内蒙古看,同样需要应对“三大考验”

  1.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考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内蒙古将面临经济大幅走弱和下行压力,消费潜能释放停滞或回升动能缓慢,投资项目建设延缓且后续带动增长乏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等情形。本着谨慎乐观研判:内蒙古二季度有小幅回稳动能,三季度恢复稳走回升动能,全年经济呈“低开稳走”态势。预计全区消费需求后期难有“报复性”增长,投资后期加快“反弹”可期,服务业完全恢复仍待时间,工业呈结构性放缓。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关键是如何保持现有生产能力持续稳定和回升;如何做好各类市场主体的稳预期工作;如何加大“六稳”工作力度,扎实做好“六保”工作;如何使确定的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举措较好的平衡协调和联动,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因此,需坚决锁定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抓住叠加在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新政策支持上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挖掘重大时间节点和重大战略交汇之年的政策红利、投资潜力,把握好新基建、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中的发展契合点,通过多路径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营商环境,在做强做深现代能源经济、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有效扩大本地就业、增加稳定收入等方面下足功夫。

  2.如何应对“危中寻机”的考验。抢抓机遇把握政策红利是我们的弱项,从“危中寻机”更是短板。在这场大考面前,内蒙古企业如何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拼的是发现机遇的眼光,比的是抓住机遇的能力,只有创新突破加速转身,超前眼光着眼未来,才能在市场变化中迎难而上打好攻坚战。坚持以确定性对冲不确定性、以增量弥补减量、以预案应对风险,全面克服疫情冲击影响,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既要下大力气化解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殡葬一条龙] 南京殡葬-15分钟上门- [好评推荐]4000253450更要积极挖掘后疫情和疫情中蕴含的争取投资、拥抱人才、培育新产业、补短强弱等多种机遇,充分用好实施好一系列国家政策和战略任务,把服务国家战略与发挥内蒙古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做好确定性文章,打造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建设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夯实内蒙古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定位、生态优先定位、绿色发展定位、开放桥头堡定位、民族区域自治发源地定位。加强逆周期调节,做好复工复产强项目工作,做好鼓励消费、扩大投资文章,支持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逆势而动,推动市场加快活起来、经济加快热起来。经此一疫,我们看到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甚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态势。例如,线上购物、线上教育、远程办公、数字政务等数字经济大放异彩,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VR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产业日新月异,国家战略布局、顶层设计,以及各项政策措施均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内蒙古推动绿色崛起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3.如何应对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足的考验。从市场主体活力看,内蒙古面临有规模的行业领军企业少的困境。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占各类市场主体的比重分别不足1.5‰和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制造业500强中,内蒙古仅有7家和6家企业入围。从产品效应看,我区存在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的问题,仅煤炭、电力、有色金属、乳肉绒等传统初级产品在全国市场有一定知名度。从市场主体创造力看,我区面临科技创新能力弱和整体效能不高的挑战,加上营商环境短板弱项多,纾解痛点难点堵点的政策举措和环境优化有待抓早抓实。从政策支持看,存在减税降费政策力度有待落实落细,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不强等问题。从开放带动看,面临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全面开放不足,市场竞争和市场主体效率不高等问题。需要我们从培育发展“颜值高”“体格壮”“活力旺”的经济实体切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突破产业链价值链“低端锁定”和配套要素组合低效的藩篱;通过强化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大各类产权保护力度等举措,既让企业轻松办事、专心发展,又让企业预期更稳、信心更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二、应对“大考”,做好自己的答卷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粮食主产省区、我国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沿边经济开放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承载着国家生态安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和边疆安全重任。这不仅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力点,也是蛰伏的发展潜能,更是激发高质量发展创造力的开发点。

  (一)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一轮东北振兴,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建设,依托东北经济区(黑吉辽蒙)、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以培育形成东北经济区陆海内外联动、沿海沿边双向互济、互为抓手,带动内蒙古东部沿边经济带、“锡赤通”经济合作区释放后发潜能。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战略,深入推进呼包鄂榆城镇群建设和呼包鄂乌协同发展,进一步激发呼包鄂乌、乌海及周边等区域开发开放带来的新动能新潜能。这既是实现国家赋予内蒙古功能定位的主攻方向和重要举措,也是我区跳出本地、跳出内蒙古、跳出自然资源,摆脱路径依赖,重塑优化生产力布局,做强做优增长极、激发新动能的重大契机。

  (二)释放资源禀赋蕴含的潜能

  自然资源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也是蛰伏的发展潜能。例如“一煤独大”“一羊独大”“一粮独大”既有路径依赖的劣势,也是有待激发的新动能新潜能。其中,“大”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特色,如何在“独”上彰显“高端”且不“单一”的特性,继续做实、做强、做优、做细、做深优势特色产业,这是我们找准着力点、构建体现内蒙古优势特色的“四位一体”现代产业体系,把蛰伏的发展潜能放大和释放的关键所在。

  (三)激活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动能

  我区服务业占比、贡献率虽有提升,但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并存,生活性服务业“粗放”、生产性服务业配套“滞后”突出。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融合、需求结构升级不仅对服务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也有效拓宽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培育壮大现代物流、现代能源、节能环保、制造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提质扩容文化产业、全域旅游、健康养老、家政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区打造经济新引擎的潜力所在。

  (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面对疫情的影响,首先要企业稳、产业稳,才能就业稳、民生稳、发展预期稳。因此,通过细化国家及自治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为各类企业解决多种实际问题,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通过巩固提升传统产业链条,重点加大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基建为代表的“五新经济”培育力度,是当前扎实做好“六保”工作、应对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最有效的路子;通过推动形成产业链“对接机制”和培育壮大核心企业,着力在自治区“五大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千亿级奶产业、百亿级肉牛产业和马铃薯产业集群上取得突破,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深做细;着力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资源型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创新驱动力和综合竞争力;着力在大规模储能、石墨烯、稀土、碳捕集封存等领域开展前沿攻关,率先取得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着力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商贸流通、数字经济等产业链上,在深化军民融合、促进盟市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推动更多“蒙字号”优质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把内蒙古打造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和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沿边经济开放带,形成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聚集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

  (五)聚焦高质量发展补短板强弱项

  聚焦高质量发展补短板强弱项,做好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实施工作,是清醒认识区情区力和盟市发展重点,纾解痛点堵点的关键所在,更是激发发展动力、释放发展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聚焦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的短板弱项,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按照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聚焦公共服务、治理能力、城市管理和乡村振兴等短板弱项,加强市县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社区防疫卫生服务功能完善,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领域投入力度。加强城市运行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实施,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力度。统筹发展智能城市、社区经济、在线教育、无接触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抓好厕所革命、清违清障、拆旧拆违等各项工作,大力整治乡村、社区杂物乱堆、垃圾乱丢、污水排放等突出问题。

  (六)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创新驱动生产要素和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契合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中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统筹处理好新基建与“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建的关系,加大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以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的融合基础设施和以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具有公益属性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力度。聚焦推进区域城镇乡村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重点加强呼包鄂乌城镇群、乌海及其周边地区、锡赤通城镇带、呼伦贝尔、兴安盟特色城镇和生态旅游特色城镇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为核心,不断完善和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激发各类主体的投融资、创新创业积极性,大力推动政府、企业、社会、民间共同参与,重点推进大数据中心、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能源、车联网及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特高压等项目的统筹谋划储备,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促进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加快与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互联互通。重点加强以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的补短板强弱项等项目谋划建设,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升级。

  (七)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步伐,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我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绿色农畜产品供应基地,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已经完全具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条件。一是对标产业兴旺,巩固提高产业扶贫减贫质量。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加快培育发展多元、特色、优势产业,有效推进壮大经营主体实力和村集体经济是关键。二是对标生态宜居,加大绿色发展力度。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不仅是一种理念的传承和行动,更重要的是在完善体制机制支撑上下足功夫,把内蒙古的绿色优势真正转换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更为关键的是怎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于绿色文化、绿色设施、绿色经营等理念和行动的及时跟进。三是对标治理有效,增强组织度和衔接高度。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上下游服务衔接,不是仅靠政策传达和简单政策措施就会到位,而是需要扑下身子加苦干,真抓实干加担当作为,更重要的是要精于实、精于深、精于优、精于细,能够在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集聚生产要素、创新要素上下足功夫。四是对标乡风文明,推动文化振兴。内蒙古的草原文化、民族文化历久弥新,需要围绕实现“建设亮丽内蒙古 共圆伟大中国梦”,在新的起点上大力弘扬草原文化和“蒙古马精神”,不断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对乡村振兴的内在生命力和创新力,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多方面得到综合提升。五是对标生活富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三农三牧”现代化为指针,建立绿色农牧业标准体系,建设生态循环农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一批无公害认证农产品和绿色农畜产品,提升“蒙字号”绿色农畜产品供给的价值链,让农村牧区环境更好,让农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六是强化人才培养及提升。人才是制约内蒙古发展最大的短板。在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培养新时代的乡土人才,引进现代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内容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对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国际局势更面临多重不确定因素冲击,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带来深刻影响。疫情“大考”下,无论是国际、我国还是内蒙古,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答卷。
  关键词:疫情 考验 高质量发展
  2020年农历庚子未开,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席卷全球。截至目前,疫情蔓延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累计确诊病例突破420万例,现有确诊病例240多万例,处于疫情震中的欧美感染人数仍未见峰值。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国际局势更面临多重不确定因素冲击,而且毫无例外地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经历了三个关键时间点,牢牢把握住60天的抗疫时间窗口,坚决遏制住了境内疫情肆意蔓延,并保证了复工复产保运行工作有序推进。第一时间节点(1月20日—2月21日):在阻击疫情肆虐的关键时点,采取强力干预举措,阻断疫情传染源,有效控制疫情传染峰值上升,力争缩短疫情时间长度。第二时间节点(2月10日—3月12日):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关键窗口期,密集推出政策组合拳,坚定实施“两手抓”“两不误”举措,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保经济运行,有效推进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不断巩固和拓展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第三时间节点(3月12日—3月27日):在中国始终同世界携手抗疫过程中,将中国为西方争取的“抗疫”宝贵时间、宝贵信息、宝贵经验,及时发布分享世界各国,为推进疫情防控国际交流合作做出贡献。
  与这三个时间节点和疫情交叠下的各种“情”和“危”与“机”不容小觑。如“疫情”下的国际“油情”“股情”“社情”“政情”“民情”等交互凸现,可能引发的金融、能源、粮食、投机资本等次生危机,以及面临的未来全球供应链安全和产业链、价值链重塑等等挑战。同时,在国际大背景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秩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握科技变革与文明繁荣共生等方面将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疫情是对我国的一次深度检验、一次综合性“大考”
  (一)从全国看,应对“大考”,做好自己的答卷尤其关键
  1.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考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步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低于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水平(-0.1%)为负增长,中国经济可能“V型”增长。世界贸易组织《2020-2021年世界贸易展望》研判:新冠病毒大流行颠覆全球经济,2020年世界贸易将下降13%-32%,降幅可能超过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贸易衰退。国内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率将止于1-2个百分点,即从2019年的6.1%下降至5%-4%,中金预测为2.6%,日本野村预测为1.3%。数字增长固然重要,但没有合理的经济增速,就谈不上发展,更重要的是增长质量和发展方式。从外需看,这次疫情带来的危机更明显地体现在全球供应链受损,逆全球化趋势走强。短期内面临有产能无订单、内外部需求萎缩,长期将面临生产链转移,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出现收缩性调整,将对我国出口导向型供应链体系形成冲击。因此,客观把握更长时间对我国的深度影响和如何调整应对举措至关重要。从内需看,我国经济形势已经开始触底反弹,处于相对合理增长区间。受疫情及其带来的危机影响,在短期内出口增长空间受限和消费恢复增长均有难度的背景下,未来经济增长如何依靠最终资本形成的贡献,如何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庞大外需产能回援或转向国内需求,如何依靠提质增效扩大国内最终消费,同时,加大以创新型新基建和补短强弱型新基建为主导的投资力度,如何配置好应对全球化转型期的内外需兼修兼顾的扩大内需全球化战略显得尤为迫切。从创新驱动看,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指数在全球126个经济体中首次进入前20名,2019年已提升至第14位。从收入目标看,我国咬定实现“三大攻坚”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放松,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4年突破2万元大关基础上,2019年又突破3万元大关,为“扩中等收入群体”提供了巨大空间,这均验证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趋于坚实。从开放带动看,随着我国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大战略的持续推进,区域结构得到深度优化重塑,区域竞争力在开放驱动、创新驱动、市场化驱动下,具备了实践全球化趋势下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强大支撑能力,这将更加有利于我国成为全球生产中心、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更加有利于我国有效应对全球以价值链为核心的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和格局变化。
  2.提升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的考验。本次疫情对各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深远。这场“大考”中,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面对疫情,我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现实版西方民主制度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与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党和人民利益的体制下所无法比拟的。但也应看到,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法治建设、应急管理、舆论监督,以及政府治理、城市管理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包括社区管理“衙门化”与街道办居委会的行政化、为民直接服务功能的长期弱化、干部管理风险和处置危机的能力不足,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土壤未彻底铲除等问题有待化解。针对疫情带来的公共卫生、公共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以开放思维互学互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好的模式。从完善制度层面,着力构建科学系统完备的国家应对重大公共危机制度体系;从健全法律法规层面,建立以《国家安全法》《全国紧急状态法》和《灾难和紧急事件援助法》为核心的危机应对法律体系;从政府治理层面,树牢真正把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行政法治建设,彻底清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淡化官本位为核心,推进干部制度全面深化改革;从媒体介入层面,建立健全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媒体监督功能,强化政府及公务员与媒体互动,使媒体真正承担起政府“危机信息代言人”的重要角色;从国民危机意识层面,积极构建“防灾型”社区,培养全民危机意识、自救互救技能和心理应对能力;从城市治理层面,重新审视健康城市规划,加强社区健康治理和“社区医院”服务功能建设等。
  3.应对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考验。疫情蔓延导致全球化面临空前挑战,推进全球化、维护全球供应链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扩大中美间互利合作、合作共赢局面将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形势。从国际看,由疫情煽动的“油情”“股情”等各类种情形异动,以及随之发生的剧烈变动震荡,将为后疫情危机时代带来多大程度冲击、埋下多少潜在危机无法预判,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将进入负增长区间。从国内看,我国巨大的创新量产市场、多效合一的政策组合功能、清晰明确的目标任务、加上化危为机的行动方案等,都将为我国有效应对疫情“大考”,有效逆转全球经济大衰退趋势,汇聚了更多选项的中国增长方案和中国发展智慧。正如习近平主席2020年3月26日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所强调和呼吁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各国应采取共同举措,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发出有力信号,提振世界经济复苏士气。
  (二)从内蒙古看,同样需要应对“三大考验”
  1.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考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内蒙古将面临经济大幅走弱和下行压力,消费潜能释放停滞或回升动能缓慢,投资项目建设延缓且后续带动增长乏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等情形。本着谨慎乐观研判:内蒙古二季度有小幅回稳动能,三季度恢复稳走回升动能,全年经济呈“低开稳走”态势。预计全区消费需求后期难有“报复性”增长,投资后期加快“反弹”可期,服务业完全恢复仍待时间,工业呈结构性放缓。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关键是如何保持现有生产能力持续稳定和回升;如何做好各类市场主体的稳预期工作;如何加大“六稳”工作力度,扎实做好“六保”工作;如何使确定的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举措较好的平衡协调和联动,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因此,需坚决锁定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抓住叠加在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新政策支持上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挖掘重大时间节点和重大战略交汇之年的政策红利、投资潜力,把握好新基建、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中的发展契合点,通过多路径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营商环境,在做强做深现代能源经济、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有效扩大本地就业、增加稳定收入等方面下足功夫。
  2.如何应对“危中寻机”的考验。抢抓机遇把握政策红利是我们的弱项,从“危中寻机”更是短板。在这场大考面前,内蒙古企业如何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拼的是发现机遇的眼光,比的是抓住机遇的能力,只有创新突破加速转身,超前眼光着眼未来,才能在市场变化中迎难而上打好攻坚战。坚持以确定性对冲不确定性、以增量弥补减量、以预案应对风险,全面克服疫情冲击影响,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既要下大力气化解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更要积极挖掘后疫情和疫情中蕴含的争取投资、拥抱人才、培育新产业、补短强弱等多种机遇,充分用好实施好一系列国家政策和战略任务,把服务国家战略与发挥内蒙古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做好确定性文章,打造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建设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夯实内蒙古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定位、生态优先定位、绿色发展定位、开放桥头堡定位、民族区域自治发源地定位。加强逆周期调节,做好复工复产强项目工作,做好鼓励消费、扩大投资文章,支持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逆势而动,推动市场加快活起来、经济加快热起来。经此一疫,我们看到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甚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态势。例如,线上购物、线上教育、远程办公、数字政务等数字经济大放异彩,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VR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产业日新月异,国家战略布局、顶层设计,以及各项政策措施均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内蒙古推动绿色崛起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3.如何应对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足的考验。从市场主体活力看,内蒙古面临有规模的行业领军企业少的困境。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占各类市场主体的比重分别不足1.5‰和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制造业500强中,内蒙古仅有7家和6家企业入围。从产品效应看,我区存在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的问题,仅煤炭、电力、有色金属、乳肉绒等传统初级产品在全国市场有一定知名度。从市场主体创造力看,我区面临科技创新能力弱和整体效能不高的挑战,加上营商环境短板弱项多,纾解痛点难点堵点的政策举措和环境优化有待抓早抓实。从政策支持看,存在减税降费政策力度有待落实落细,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不强等问题。从开放带动看,面临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全面开放不足,市场竞争和市场主体效率不高等问题。需要我们从培育发展“颜值高”“体格壮”“活力旺”的经济实体切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突破产业链价值链“低端锁定”和配套要素组合低效的藩篱;通过强化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大各类产权保护力度等举措,既让企业轻松办事、专心发展,又让企业预期更稳、信心更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二、应对“大考”,做好自己的答卷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粮食主产省区、我国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沿边经济开放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承载着国家生态安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和边疆安全重任。这不仅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力点,也是蛰伏的发展潜能,更是激发高质量发展创造力的开发点。
  (一)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一轮东北振兴,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建设,依托东北经济区(黑吉辽蒙)、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以培育形成东北经济区陆海内外联动、沿海沿边双向互济、互为抓手,带动内蒙古东部沿边经济带、“锡赤通”经济合作区释放后发潜能。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战略,深入推进呼包鄂榆城镇群建设和呼包鄂乌协同发展,进一步激发呼包鄂乌、乌海及周边等区域开发开放带来的新动能新潜能。这既是实现国家赋予内蒙古功能定位的主攻方向和重要举措,也是我区跳出本地、跳出内蒙古、跳出自然资源,摆脱路径依赖,重塑优化生产力布局,做强做优增长极、激发新动能的重大契机。
  (二)释放资源禀赋蕴含的潜能
  自然资源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也是蛰伏的发展潜能。例如“一煤独大”“一羊独大”“一粮独大”既有路径依赖的劣势,也是有待激发的新动能新潜能。其中,“大”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特色,如何在“独”上彰显“高端”且不“单一”的特性,继续做实、做强、做优、做细、做深优势特色产业,这是我们找准着力点、构建体现内蒙古优势特色的“四位一体”现代产业体系,把蛰伏的发展潜能放大和释放的关键所在。
  (三)激活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动能
  我区服务业占比、贡献率虽有提升,但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并存,生活性服务业“粗放”、生产性服务业配套“滞后”突出。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融合、需求结构升级不仅对服务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也有效拓宽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培育壮大现代物流、现代能源、节能环保、制造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提质扩容文化产业、全域旅游、健康养老、家政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区打造经济新引擎的潜力所在。
  (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面对疫情的影响,首先要企业稳、产业稳,才能就业稳、民生稳、发展预期稳。因此,通过细化国家及自治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为各类企业解决多种实际问题,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通过巩固提升传统产业链条,重点加大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基建为代表的“五新经济”培育力度,是当前扎实做好“六保”工作、应对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最有效的路子;通过推动形成产业链“对接机制”和培育壮大核心企业,着力在自治区“五大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千亿级奶产业、百亿级肉牛产业和马铃薯产业集群上取得突破,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深做细;着力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资源型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创新驱动力和综合竞争力;着力在大规模储能、石墨烯、稀土、碳捕集封存等领域开展前沿攻关,率先取得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着力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商贸流通、数字经济等产业链上,在深化军民融合、促进盟市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推动更多“蒙字号”优质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把内蒙古打造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和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沿边经济开放带,形成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聚集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
  (五)聚焦高质量发展补短板强弱项
  聚焦高质量发展补短板强弱项,做好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实施工作,是清醒认识区情区力和盟市发展重点,纾解痛点堵点的关键所在,更是激发发展动力、释放发展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聚焦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的短板弱项,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按照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聚焦公共服务、治理能力、城市管理和乡村振兴等短板弱项,加强市县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社区防疫卫生服务功能完善,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领域投入力度。加强城市运行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实施,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力度。统筹发展智能城市、社区经济、在线教育、无接触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抓好厕所革命、清违清障、拆旧拆违等各项工作,大力整治乡村、社区杂物乱堆、垃圾乱丢、污水排放等突出问题。
  (六)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创新驱动生产要素和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契合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中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统筹处理好新基建与“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建的关系,加大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以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的融合基础设施和以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具有公益属性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力度。聚焦推进区域城镇乡村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重点加强呼包鄂乌城镇群、乌海及其周边地区、锡赤通城镇带、呼伦贝尔、兴安盟特色城镇和生态旅游特色城镇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为核心,不断完善和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激发各类主体的投融资、创新创业积极性,大力推动政府、企业、社会、民间共同参与,重点推进大数据中心、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能源、车联网及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特高压等项目的统筹谋划储备,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促进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加快与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互联互通。重点加强以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的补短板强弱项等项目谋划建设,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升级。
  (七)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步伐,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我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绿色农畜产品供应基地,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已经完全具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条件。一是对标产业兴旺,巩固提高产业扶贫减贫质量。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加快培育发展多元、特色、优势产业,有效推进壮大经营主体实力和村集体经济是关键。二是对标生态宜居,加大绿色发展力度。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不仅是一种理念的传承和行动,更重要的是在完善体制机制支撑上下足功夫,把内蒙古的绿色优势真正转换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更为关键的是怎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于绿色文化、绿色设施、绿色经营等理念和行动的及时跟进。三是对标治理有效,增强组织度和衔接高度。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上下游服务衔接,不是仅靠政策传达和简单政策措施就会到位,而是需要扑下身子加苦干,真抓实干加担当作为,更重要的是要精于实、精于深、精于优、精于细,能够在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集聚生产要素、创新要素上下足功夫。四是对标乡风文明,推动文化振兴。内蒙古的草原文化、民族文化历久弥新,需要围绕实现“建设亮丽内蒙古 共圆伟大中国梦”,在新的起点上大力弘扬草原文化和“蒙古马精神”,不断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对乡村振兴的内在生命力和创新力,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多方面得到综合提升。五是对标生活富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三农三牧”现代化为指针,建立绿色农牧业标准体系,建设生态循环农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一批无公害认证农产品和绿色农畜产品,提升“蒙字号”绿色农畜产品供给的价值链,让农村牧区环境更好,让农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六是强化人才培养及提升。人才是制约内蒙古发展最大的短板。在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培养新时代的乡土人才,引进现代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024-12-16 03:17 点击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