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安神殡仪4000253450看望老人,“付费的亲情”靠谱吗?

原标题:代看望老人,安神殡仪4000253450“付费的亲情”靠谱吗?

  随着7月1日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施行,“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明文规定,一种“代看望老人”的新鲜服务也在一些网络交易平台悄然兴起。

  “付费尽孝”并不叫座

  8日,记者登录淘宝网,发现有十多家网店提供“代看望老人”的服务,大都来自北京、江西、广州等地。“代看望系列服务”包括给老人捎带礼品、陪老人吃饭、聊天、做家务等等,最便宜的收费标准10元,最贵的1天收费1500元,价格悬殊。“10分钟=8元,1小时=20元。购买宝贝的形式是时间费用+物品成本+交通费用。”一家店主如此解释收费标准。

  为了让客户放心,这类网店大多承诺通过摄像、拍照来记录探访过程,也可以让客户和老人通话。但记者发现,他们的生意普遍不叫座,最多的一家30天售出23单,而大部分网店长时间无人问津。

  “我所提供的服务,是针对在国外或外地的子女,如生日、特殊节日不能亲临现场,我们希望能尽一点心一份力,让老人开心!知道亲人就在他身边!”淘宝网店店主小高表示,她有正式工作,之所以兼职开展这个业务,是因为自己的父母也在外地,“我们工作压力很大,想回家却难回家,家里的老人需要有人说说话、有人惦记、有人看望”。

  对于社会各界对“代购尽孝”的非议,小高说:“我所提供的服务,顶替不了亲情,但是我一定会尊重老人,南京安神礼仪4000253450善待老人。不管别人出于什么目的,我想做的就是这个样子!”

  在福州58同城网,记者随机咨询几家同城家政公司,并没有专门的“代看望老人”业务,但是有生意上门,他们还是乐于按照同城服务的送花、送餐、送件的标准接单,“反正服务内容一样,只不过对象是老人罢了”。一家公司的收费标准是“起步价25元,6、7、8三个月另外加5元高温费,如果陪老人聊天,呆1小时再加15元”;另一家的标准则是“8公里内25元,每超出1公里加收3元”。他们表示,不管什么业务,总得保证一个业务员跑半天能赚五六十元,一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和快递公司收入相当,“不然,谁给你干这个活?”

  亲身经历“病床代孝”

  “不瞒您说,我真的找人帮我探望过老爸,不是我推卸责任,是事出无奈啊!”福州市仓山区的小张向记者坦言。

  小张是一名高校教师,还未结婚成家。“我妈去世了,我爸和我同城不同住,我一两周回去看他一次。”

  6月中旬,小张到省外出差一周,第二天突然接到邻居的电话:“你爸昨晚摔伤了,被120送去省二院了!”因为事发突然,父亲的手机被遗忘在家里。联系不上父亲,福州又没有别的亲戚帮忙,小张急得六神无主,只好向福州吉时家政服务公司求助。

  “我往他们的账户上打了一笔预付款,让他们派人到省二院看望我爸,给我反馈病况,帮我照看老人。”小张说,为了照顾老爸的情绪,他让业务员谎称是自己的“同事”。

  这位“同事”果然“靠谱”,不仅很自然地对老人嘘寒问暖,还替小张请好护工、订好病号餐。“虽然是购买服务,但在我无法及时亲自去医院陪护的情况下,至少让我父亲得到了精神的慰藉和良好的照料,我挺感谢他们的。”小张说。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扮演顾客的‘同事’、‘朋友’,替他们尽孝。”福州吉时家政服务公司经理林海回忆说,今年5月初,他接到一位上海女士的电话:“我86岁的爸爸心脏病发作住院了,你能以我朋友的名义,替我去医院照顾他吗?”

  虽然有些诧异,林海还是接下了这单“奇怪的业务”。

  “老人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只有一名护工陪护。”看着白发苍苍的老人,林海有点心酸。他拨通了这位顾客的电话,让父女俩通话。听到女儿的声音,老人明显精神振作了起来。三天中,林海根据这位顾客的要求,每天抽一个小时陪护老人,并及时反馈老人的病况。第三天,老人明显好转,林海听到老人对话筒那边的女儿说:“我没事了,多亏这几天你朋友的照顾,不要老是麻烦人家,有空还是你们自己回来吧!”

  林海觉得,在子女身不由己的情况下,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来照料老人是一种变通方式,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后,这种需求还可能增多。但他不赞同子女用“付费的亲情”来包办一切,“如果子女明明有能力、有时间亲自照料老人,却还要雇人代劳,那就不是尽孝,而是敷衍了!”林海说。

  ■记者手记

  是进步,还是倒退?

  “代看望老人”是无奈选择还是变相敷衍?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人性的倒退?

  对此,有人坚决反对。认为这种虚情假意的商业交易只会让老人伤心,满足不了老年人真正的情感需要。

  有人表示谅解和支持。认为此服务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能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孝心,同时也是电子商务产业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常回家看看”的法律,对于保障老人是很重要的。但只靠法律保障不能实现这个愿望时,“付费的亲情”就应运而生了,这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表达了父母与子女间感情上的一种慰藉和互动。但从情感上讲,特别站在老年人的角度,接受这种“付费的亲情”,不容易。

2025-01-22 10:47 点击量:37